每學年上到新的班級,我都會想辦法幫忙班上清寒的同學,在購買制服、課本、講義時,我都會雞婆地向廠商爭取幾個免費的名額,一般而言,私下與我談過的學生我都盡力幫忙。
近幾年來,開始思考這樣的模式是否需要修正?許多有兼導師的同事總會互想討論著這些問題,尤其在開學時,責任尤其沈重,太多學生有清寒證明了,一個班級六七個同時有縣市、鄉鎮開立的清寒證明。在上級單位難以審核的情況下,
決定補助對象的權力就交付在導師身上,還有聽說有家長來電請託。有更多的學生從小被接受補助,午餐、學用品、每學期還有額外的錢可以拿,很多學生變得理所當然,只要申請不到補助就會急得到處找人施壓,真清寒與否令人懷疑?
實話說,老師們根本無法得知學生的家庭狀況。總是會有高層單位這樣對我們說:「電訪或家訪呀!」;電話中最好能聽得出問得出他們的月收入多少,為了看他家中有多窮而去家訪也很怪,最後大多便宜行事,若是超出清寒補助名額,就輪流吧!不然就統統有獎,老師多寫一些推薦函,省掉了許多麻煩。但看到那些取得資格的清寒同學身穿名牌;手拿高檔手機時,又懊悔沒有仔細審核。
教書久了,多看一點學生後,才知道真正需要幫助的學生是不會輕易說出口的,家中雖然不好過,也不會去申請清寒證明,而且這些學生在學業上或在生活教育上大多表現良好,學習上也總是比較積極,對人也更有禮貌。永遠記得有位學生說過:「常得到別人協助的人,在習慣後就會失去人格,也會失去向上及反省的動力。」
在杜絕不了浮濫發放清寒證明的情況下,身為教育工作者,多一分細膩的觀察,找出真正需要幫忙的學生,而且主動且巧妙地給予協助。這些「真清寒」的學生,將來定有一番成就。還記得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羅貝多.貝里尼,在上台領獎致詞時說,「我感謝我的父母,他們給我最好的禮物是貧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