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餐飲產業正面臨一場價值與現實的拉鋸戰。街頭巷尾,一邊是價格飆高的話題店,一邊是仍賣著銅板價的老攤販;一邊是排隊排到馬路上的爆紅甜點,一邊是默默撐著的家庭式麵店。人們在這樣的光譜中做選擇,但是否真的清楚,自己吃下的不只是料理,還有背後看不見的公平與不公平?
餐飲價格的高低,其背後的原因並不單一。有人將高價視為品質保證,也有人批評這是一場「賺快錢」的遊戲。尤其在社群媒體與話題經濟主導的時代,短期爆紅成為店家快速回本的策略,快閃式經營與高利潤定價已不是新鮮事。在這樣的情況下,消費者似乎成了被動的接受者──明知價格偏高,卻仍「買單」,是因為行銷手法奏效,還是社會對價格與價值的判斷已被重塑?
更值得深思的是,在價格的另一端──那些便宜好吃的小店,是否又真的「划算」?我們可能以為撿到便宜,卻未察覺那便宜的背後,也可能壓低了某個人的工資、犧牲了某份應有的福利、甚至使用了難以追溯來源的低品質原料。不是所有的低價都是不義的,但不可否認,這樣的可能性存在,而消費者往往難以得知真相。
公平,在這裡成了一把模糊的尺。什麼樣的薪資、什麼樣的待遇才算合理?這並沒有統一答案。對老闆來說,「有賺」是合理;對員工來說,「有保障」是合理;對消費者來說,「不被坑」才是合理。三方的合理從來無法重疊,卻又不得不在市場上彼此碰撞。市面上高價誇張的訂價,若無人買單,自然會被淘汰。但當人們持續消費、排隊、打卡,那些定價策略也便得到了「合理化」,即便它不一定真正公平。
市場的動態調節機制固然存在,但它往往來得慢、來得晚。而真正能讓價格與價值趨於一致的,不只是競爭與淘汰,更仰賴資訊的透明與消費者意識的抬頭。當人們開始關心一杯咖啡的咖啡農是否獲得合理報酬,當大家願意為公平貿易商品多付幾元,那才是從「價格導向」走向「價值導向」的開始。
然而,我們也不能一味將道德責任推給消費者。不是每個人都有餘裕去選擇「最道德」的消費;有時候,只是想花少一點吃一頓飽飯。在這樣的現實裡,制度與政策的介入才顯得更為重要。例如勞動保障法規的落實、薪資透明機制的建立、源頭原料資訊的公開,都有助於讓市場更公平。
回到開頭的提問:當定價變得越來越偏離人們對合理的想像,當便宜好吃的代價可能是他人的困苦,當公平難以被衡量──我們該如何選擇?答案可能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一種持續提問、審慎消費的態度。畢竟,市場由我們每一個人共同構成,而我們的選擇,也正在塑造未來的餐飲樣貌。
在價格之上,我們或許該多問一點:這樣的定價,是誰的利益?又是誰的成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