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5/29

不動聲色



「不動聲色」這一成語在日常生活中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在面對突發事件或驚嚇時,能夠保持冷靜,不露出情緒波動。

然而,細想這一成語可以發現它與南傳佛教的修行理念有著密切的關聯。

佛教中的心與外境

在佛教中,心的修行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心的穩定與清明是達到內在平和與智慧的關鍵。在《中阿含經》中,佛陀強調正念與正定的重要性:「如實知色,色之集,色之滅,色之味,色之患,色之出要。」也就是在根塵識接觸當下能如實與清楚。不動成為重要的口訣與檢查要素。

不動聲色與如實觀照

「不動聲色」不僅僅是表面的情緒控制,更是一種內心的如實觀照。在佛教修行中,如實觀照是指對所有經驗的如實觀察,這種觀察不帶有評判、不受情緒驅使。這一點與「不動聲色」的內涵真的很像。

阿含經中的智慧

《阿含經》佛陀說:「若見色、聞聲、嗅香、嘗味、觸細滑、覺知法,不貪不著,不憂不惱,如實觀之,則得心解脫。」這段經文強調了不受外境所動,保持內心的如實觀照,從而達到心的解脫。

通過不斷的練習與觀照,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面對生活的挑戰時,做到不動聲色,從而達到內心的解脫與平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