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4/14

心要先獲得一些東西,才能聽聞到一些東西。

師培的課程中,與同學分享著「何謂心得」

去GOOGLE後,發現有一段很有趣的古文。呂氏春秋:「故心得而聽得,聽得而事得,事得而功名得。」

這句話是說:「心要先獲得一些東西,才能聽聞到一些東西。」

這個思維和自己原本的認知有點差異,一直以來,都是認為要先有INPUT,先讀進大量的東西,心裡才會有東西OUTPUT,所以才鼓勵學生多閱讀。

但大量閱讀就一定有東西產出?常見圖書館辦的借書比賽,有小朋友一個月借了上千本書,得到了「閱讀小博士」,就是真的智慧聰穎?看著家中牆壁上貼著女兒因為借書而得到的獎狀,我真的開始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仔細再想,為何在閱讀時自己能與書本對話,為何能與書中的段落能勾起自己的一些回憶。

原來,真的心要有一點底,這個底是一種既有的價值觀,以這種價值來與書中來呼應,若同則嘆詠,若異則再思,若沒有了這個底,那進到腦子裡的所有訊息都將沒有意義。

莊子提到的心齋:「“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

那就要學著以心來聽,或以氣來聽。虛而納所讀之物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