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6/13

吃蟲記:不垢不淨,下回,看誰想吃,我弄給他吃!

來採荔枝

我們家旁邊,有一片荔枝園,果園的主人年事已高,所以這一片果園幾乎是屬於放任式的管理,也可以算是『自然農法』,六七年來已經沒有噴藥、施肥, 想當然爾,這一片荔枝園早就生態平衡,許多的鳥類昆蟲一起生活在這一片樹林當中,和樂融融。當然還有人類,在荔枝紅的時候,我們也是超快樂。

這陣子,整棵樹上鮮紅欲滴的荔枝,每天總是在我下班的時候不斷的召喚我, 終於有一天,有了空閒,招呼街坊鄰居來幫忙,我去向老爸借了一支伸縮剪來準備採收荔枝。

我們開始了精密的分工,大人負責偵察、維安...vs爬上樓梯剪下整串的荔枝。 小朋友則交代他們要把荔枝一顆一顆剪下來,準備裝袋。

但,我太天真了, 管理學院學的那一套理論,在小朋友身上是不管用的, 荔枝的枝條剪下來的同時,許多荔枝椿象飛了起來, 小朋友不斷地尖叫,尖叫中帶著好奇和喜樂,他們不幫忙就算了,開始玩弄一隻隻蟲子,他們拿著小夾子、拿著剪刀玩著荔枝椿象。

人類的習性不管大人小孩都一樣,上級交代的、大人交代的事,是所謂的正事,這種正經事我們一定不想做, 一定要搞一些有的沒有的, 一下是那個小孩子尖叫、一下子一個小孩子身上飛來了一隻荔枝椿象,有人把腿狂奔、有人拿著掃把追逐,他們很開心地在荔枝椿象飛舞當中尋求他們的刺激與樂趣。 這畫面好美。

腦子裡面閃過一個念頭,好像最近看過外勞把荔枝椿象拿來吃的報導, 不然就來試試吧。

我馬上改變策略,不要叫小孩子處理荔枝了,讓他們幫忙收集50隻的荔枝椿象, 這個時候小朋友更快樂了,他們『非常非常認真』的去抓蟲子, 不是聽說荔枝椿象噴到眼睛會瞎掉,噴到皮膚會潰爛嗎, 管他的反正能夠吃就好,管他的碰到了再來處理吧……。 什麼都怕就不要做人了。

採下的荔枝非常好吃, 但是小朋友掛心的,絕對不是荔枝,而是荔枝椿象。

晚上女兒不斷的問我:『爸爸我們什麼時候要吃下午捉的荔枝椿象?』 其實我早就想把蟲子抓去放生,想說小孩子忘記了就好。誰真的會想吃蟲?

大人總是被小朋友逼著成長和擴展視野, 我心有不甘的去準備蟲蟲大餐。 把平常露營用的高山爐、鍋具、配料、調味料準備好。

心裡,其實還是不斷有小劇場演出,待會料理出來的荔枝椿象應該沒有人敢吃,最後就算是浪費瓦斯體驗後就把它倒掉,也無妨。最來想不到完全不是這一回事。

把荔枝椿象從罐子裡面倒出來,這過程就充滿了噁心及令人頭皮發麻, 這種蟲子身上散發出奇怪的腺體,書上說這有點像杏仁豆腐,別想太多,是非常噁心難聞好像壞掉的杏仁豆腐,50幾隻蟲子關在小小的罐子,裡面互相用可怕的杏仁豆腐味,把對方通通都燻死了。你知道這有多臭了吧!打開罐子後,把他們一隻一隻清洗乾淨,整個車庫充滿了這味道,如果我是鳥我一定不吃這一種蟲子, 女兒這個過程當中吐了兩次,他說味道好噁心。但是想不到最後居然他是吃比我多。

準備好油鍋,把蟲子放進油鍋裡面酥炸 ,這個時候荔枝椿象體內還是有許多的水份、蛋白質及讓人發狂的臭味, 油炸的過程把這一些東西通通逼出來,揮發在空氣當中。以為洗完蟲子就不臭的我,從地獄的第一層掉到第18層, 我認真地建議閻羅王,可以設一個『荔枝椿象臭味地獄』。

慢慢地,他們的味道已經沒有那麼重,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我的味覺麻痺了,另外一個可能是,蛋白質已經轉換了。

對面鄰居和他的小孩也在旁邊觀看這一場令人 覺得噁心的表演。在炸完之後,另外起了一個油鍋,炒香了蒜頭,放回已炸好的荔枝椿象,撒上鹽胡椒。想想覺得顏色太過灰暗,還好旁邊的盆栽就有九層塔,我們隨手摘了幾葉丟入。突然間九層塔的香味竄了出來,與蒜味結合成鹹酥雞的香味,小孩子突然對這個食物很感興趣。

第一個吃的孩子好像吹笛人,那讓其他小朋友失去理性地的把荔枝椿象塞到嘴巴裡, 我可是一個理性的人,我才不會受影響, 但剛才吐了兩次的女兒竟然也抓起了一隻荔枝椿象,邊吃邊說:『爸爸,這怎麼這麼好吃』, 我心裡面想著,哇咧,女兒你不是吃素嗎....。

當所有的小孩都吃了,那大人怎麼辦, 當我們所認為的一切,成了限制我們的框架,而今天正巧被小孩子打破的時候,我開始認真思考,『恐懼』這個問題,我們怕的是什麼,嚇人的是我們對這種飲食的文化框架,可怕的是我們對無知的事情不了解,突然想到心經裡面的一句話『不垢不淨』, 這些對我們看起來是髒東西,有可能另外一群人覺得是乾淨的, 有沒有辦法去掉這種二元對立?有沒辦法理解到世界上也沒有所謂的『垢』與『淨』。小孩給大人上了寶貴的一課, 這堂課的教材是『荔枝椿象』,它們犧牲臭臭的身體,生命讓我們了解這個重要的課題。

不垢不淨,下回,看誰想吃,我弄給他吃!

2018/6/7

對錯之間


黑白之樸,不足以為辯,名譽之觀,不足以為廣。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正確的和錯誤的事情夾雜在一起。別只看錯的,有一大堆是對的。
更何況,有些錯的會變對的。

2018/5/23

自由的心靈--無待

我們來提一下中國思想上很重要的一種哲學心境,無待

「待」是最常出現在世間的煩惱,待,可以是期待,可以是等待,我們常活在別人的期待下,大事小事都是,我有所憑恃我就是「待」,而這是大多數的人困在工作痛苦、人際痛苦、家庭痛苦、情感痛苦的重要因素。
我期待我的表現老師能贊賞,父母的期望能滿足,情人或家人能對我認同 …..。這都是人們往前的動力,但在我們真的往前去的時候,這些動力卻成了阻力。
真的在台上能表現極致,不是為了要滿足別人什麼,真的要情感濃厚也不是為了迎合別人什麼?是在無所期待下真實的表現,才是最真最純的。


如何能無待而做事,去掉別人期望而去做事,簡單一點,是為了自己,是為了沒有理由的理由。那種強而有力的力道出現,你會嚇到自己都怕自己。也因為無待而無所懼怕,我不是為了滿足誰,我只對自己負責。其實也就是說服了內心,就是一直在的甘願了。
我也是,我也常困在「待」中,但我多了點自覺能力,我知道在無待的心裡,才會是自由快樂的。

2018/4/30

從「兩難」變成「二行」,如何安頓焦躁不安的小猴子?


我們有許多的成語都來自於成語,數量之多,大伙大可去google一下。但在成語的使用上,大多已多曲譯,若沒有細細再探究,很多精采的部份就會因此而錯過,錯過的不止是中國哲學思想上的精采面貌,更是錯過見到自己本性的機會。

今天,就來談談這個大家常見的成語:
【朝三暮四】
釋義:原指玩弄手法欺騙人。後用來比喻常常變卦,反覆無常。
原句: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何謂朝三?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

一、對外的話術-高明的騙術
從釋義來看,我們能看到這第一層的一寓意。當在使用語言時,如何能精煉至不使民不便,能在本質不變的條件下,達到想要的效果。這一層,好像很多老師、政治家、商業人士...都適用。「我們今天不考試,明天才考哦!」學生一定會歡欣鼓舞的。本質哪有變,只是先考後考。在運用這種對外的技巧時,時間一久,大家就會視破把戲。當然這一層並不是我主要要和各位討論的議題。

二、對內的感受-心中有沒有一群焦躁不安的小猴子?對萬事憤憤不平?
我們心中有沒有一群焦躁不安的小猴子?對於別人不同的對待而憤憤不平?面對自己產生的好惡焦躁不安?面對實質上沒有太大變化,但心中產生出極大的不安?這是我最想談的部份,我們常被這種矛盾卡住。在中國思想中,很重要一環「兩行」,我們直接從「兩難」去接「兩行」。世事,許多名和實都沒有改變,只要順應對方的喜怒而權變,就能各取所需。因此,有智慧的人把世間的是與非相調和不做無謂的爭執,這樣稱為「兩行」。

那天同學分享到他小時候導師處理偷錢的事情,沒有從「是」也沒有從「非」中著手,沒有急著逼出元兇,也沒有姑息偷錢的孩子,這種在是非中,而不入是非的高度,是我們能學的。後來也與六合夜市大腸小王子談了一下,要教書,要先工作,這不是是小猴子三升四升的問題嗎?這類的事可能會讓很多人煩很久,但若視角再提高,記得老師說的加入了「時間參數」,是先工作還是先教書,孰先孰後都無妨,不都心安。大腸小王子,看來,他已經看開,他的心看起來已下錨,已有定見。

馬斯洛曾說,一個圓熟的人,就是將二分消解。總能令許多二分的兩面、對立的兩極、衝突的兩端自然消解,融為一體。那不就是我們要去練習的部份嗎?從「兩難」變成「二行」,決不是口頭上騙自己,是一種對本質的瞭解後產生的心情平定。名實未虧喜怒為用,而身而為人,不就是在練習如何去解決喜、怒情緒嗎?

概念的形成總是一份份的養份累積,而自己也正在累積與反思。感謝各位,不論各位接受多少,我都會再試,試著讓各位多想一點。當然我自己也不忘加上了「時間參數」以免自己不小心有了得失,早晚有一天,你們都會懂我在說什麼的....

x


2018/4/24

新解養猴人-狙公賦芧

有一個養猴子的人,因為政府油電雙漲,決定縮減猴子的飼料,他與猴子的公會代表進行協商。養猴人:「請體諒公司的發展,從今天開始,早上只給三升飼料,下午給四升。」
公會代表發飆,並打算率眾離開,協商即將破局。
養猴人,心中早有對策,拿出兩根巨大的香蕉先安撫公會代表。來,那我們重談好了,我拿出我最大的誠意,「早上我們吃四升,下午吃三升好嗎?」
手中拿著香蕉的工會代表,回頭望著他的猴群,數目相交,全都跳起來歡呼。贏了、贏了,我們終於獲得最大的權益了。


以前,就看過這故事,但沒有想那麼多。重新再看,好多自己認為重要的部份,都從心中淘出,那份粹鍊出的東西,讓自己沉思許久。


1.我們心中有沒有一群焦躁不安的小猴子?對於別人不同的對待而憤憤不平?
2.我們爭來的,是真的權益?
3.我們在面對心中躁動的小猴子,如何分配好心靈飼料安頓身心?
4.難過的時候也夾帶著快樂的時候,其實飼料多寡,不也像是你的人生喜憂, 哪一種先來哪一種晚出現。都吃得下,就都是養份。那倒底什麼在影響喜憂?
5.不只別人向內對我們朝三暮四的差別待遇產生的內心的起伏,在判斷與決策時,不也常落入自己對外的糾葛中?

2018/4/14

心要先獲得一些東西,才能聽聞到一些東西。

師培的課程中,與同學分享著「何謂心得」

去GOOGLE後,發現有一段很有趣的古文。呂氏春秋:「故心得而聽得,聽得而事得,事得而功名得。」

這句話是說:「心要先獲得一些東西,才能聽聞到一些東西。」

這個思維和自己原本的認知有點差異,一直以來,都是認為要先有INPUT,先讀進大量的東西,心裡才會有東西OUTPUT,所以才鼓勵學生多閱讀。

但大量閱讀就一定有東西產出?常見圖書館辦的借書比賽,有小朋友一個月借了上千本書,得到了「閱讀小博士」,就是真的智慧聰穎?看著家中牆壁上貼著女兒因為借書而得到的獎狀,我真的開始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仔細再想,為何在閱讀時自己能與書本對話,為何能與書中的段落能勾起自己的一些回憶。

原來,真的心要有一點底,這個底是一種既有的價值觀,以這種價值來與書中來呼應,若同則嘆詠,若異則再思,若沒有了這個底,那進到腦子裡的所有訊息都將沒有意義。

莊子提到的心齋:「“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

那就要學著以心來聽,或以氣來聽。虛而納所讀之物吧。



2018/4/12

紫斑蝶


紫蝶漫飛-- 珍稀限量『水錦蜜』

隨著神祕紫斑蝶出沒的時節,這原鄉特殊的樹也開花了,滿山谷的水錦樹,留住了千千萬萬的紫斑蝶,留住了這世界上『唯二』的越冬型蝴蝶。而這特殊的花蜜卻成了世界『唯一』的香味。

這時,紫斑蝶,離開了,我們見不著了。此時,幸好,我們派出百萬大軍「小蜜蜂」採下了水錦樹專屬於此地最特殊的味道。

讓我們也嚐嚐水錦蜜,也學莊周化為逍遙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