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6/11

D258 挑戰悖論-以「暴露法」取代逃避

可能是突然的神經打結,我要連續一年每天寫一篇文章,讓每天流經腦袋中的靈光乍現有機會用文字方式出現。逼自己在一切「日常」的生活中找到「不平常」。

-------------------------------------------------------------------------

D258:108/6/10
距結束天數:107日

好多會讓我們害怕的事,明天要上台了,要考試了,要面試了,當你逃避令你害怕的事情時,一個「悖論」就產生了。

逃避使你的害怕不減反增。這是違反直覺的,因為當你在短時間內逃避害怕的事時,「害怕」 確實是減輕了然而,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這種逃避反而會使得焦慮的程度更嚴重。或許有人會把「逃」歸咎於生物的自然性,逃是本性呀。但別忘了,「戰」也是本性,面對無可奈何的事,也是自然界會使用的直覺(你家附近的野狗被你惹毛了,一定衝上來咬你)。

儘管逃避會讓你暫時感覺良好,但正確的作法是你要竭力與之對抗。

在最近讀的書中看到,科學家將以稱為「挑戰悖論」,就是用「暴露法」取代逃避。暴露法的意思是,直接而對讓自己感到焦慮的事情,不斷地將自己暴露在令你焦慮的情境面前,這樣你就會對它們習以為常,你的焦慮最終也會減弱。

腦子是能訓練的,練久了,就變強了,變無賴了。



2018/4/30

從「兩難」變成「二行」,如何安頓焦躁不安的小猴子?


我們有許多的成語都來自於成語,數量之多,大伙大可去google一下。但在成語的使用上,大多已多曲譯,若沒有細細再探究,很多精采的部份就會因此而錯過,錯過的不止是中國哲學思想上的精采面貌,更是錯過見到自己本性的機會。

今天,就來談談這個大家常見的成語:
【朝三暮四】
釋義:原指玩弄手法欺騙人。後用來比喻常常變卦,反覆無常。
原句: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何謂朝三?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

一、對外的話術-高明的騙術
從釋義來看,我們能看到這第一層的一寓意。當在使用語言時,如何能精煉至不使民不便,能在本質不變的條件下,達到想要的效果。這一層,好像很多老師、政治家、商業人士...都適用。「我們今天不考試,明天才考哦!」學生一定會歡欣鼓舞的。本質哪有變,只是先考後考。在運用這種對外的技巧時,時間一久,大家就會視破把戲。當然這一層並不是我主要要和各位討論的議題。

二、對內的感受-心中有沒有一群焦躁不安的小猴子?對萬事憤憤不平?
我們心中有沒有一群焦躁不安的小猴子?對於別人不同的對待而憤憤不平?面對自己產生的好惡焦躁不安?面對實質上沒有太大變化,但心中產生出極大的不安?這是我最想談的部份,我們常被這種矛盾卡住。在中國思想中,很重要一環「兩行」,我們直接從「兩難」去接「兩行」。世事,許多名和實都沒有改變,只要順應對方的喜怒而權變,就能各取所需。因此,有智慧的人把世間的是與非相調和不做無謂的爭執,這樣稱為「兩行」。

那天同學分享到他小時候導師處理偷錢的事情,沒有從「是」也沒有從「非」中著手,沒有急著逼出元兇,也沒有姑息偷錢的孩子,這種在是非中,而不入是非的高度,是我們能學的。後來也與六合夜市大腸小王子談了一下,要教書,要先工作,這不是是小猴子三升四升的問題嗎?這類的事可能會讓很多人煩很久,但若視角再提高,記得老師說的加入了「時間參數」,是先工作還是先教書,孰先孰後都無妨,不都心安。大腸小王子,看來,他已經看開,他的心看起來已下錨,已有定見。

馬斯洛曾說,一個圓熟的人,就是將二分消解。總能令許多二分的兩面、對立的兩極、衝突的兩端自然消解,融為一體。那不就是我們要去練習的部份嗎?從「兩難」變成「二行」,決不是口頭上騙自己,是一種對本質的瞭解後產生的心情平定。名實未虧喜怒為用,而身而為人,不就是在練習如何去解決喜、怒情緒嗎?

概念的形成總是一份份的養份累積,而自己也正在累積與反思。感謝各位,不論各位接受多少,我都會再試,試著讓各位多想一點。當然我自己也不忘加上了「時間參數」以免自己不小心有了得失,早晚有一天,你們都會懂我在說什麼的....

x


2016/2/20

心笑了 小提琴(接受吧!所有的問題都來自於「不接受」)

對音樂沒有興趣的女兒,前一陣子居然說想要學小提琴。經詢問後,價格尚可支付,就讓她去學,但誰沒有料想到,接下來是多麼詭譎多變的發展。

一開始是興沖沖的,每個小朋友都是一樣。
接下來苦悶枯燥的練習開始磨著大人與小朋友,當然跟去學的媽媽,就成了第一位受難者〈爸爸總是敲邊鼓的角色)。

練習是自己的事,但若是成為大人督促的責任時,痛苦就不會單純只有小朋友的事了。

再來的二三週,從自動到被動,也開始挑動了父母的最低限度的那條弦。

前天晚上,女兒「不甘願」地練習著,老婆「不甘願」地陪伴著,我「不甘願」地被非常不優雅的音樂折騰著。對於老婆的教導,女兒不情願地學著,臭臉與頂嘴也惹惱了我。

一個箭步,我奪下了女兒手中的小提琴,逼問她,到底看不看得懂譜?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在拉什麼?我罵著女兒「為何不誠實」。

女兒哭了,原來,自尊心讓他不敢說自己不懂。原來害怕別人笑他,所以自己摸索自己自認安全的方式來閃躲。

自視甚高的大人們,卻沒有關心他內心的恐懼,只看到了她的不誠實。

疊高的期望壓垮了他想要表現的心,而我們都忘了,最初我們是希望他快樂,要開心


我的心笑了,這不就是小時候的我嗎?我怎麼能如此對待與我個性一模一模的女兒?那時的我,不就是因為這樣傷了自己的心靈?而這時的我,是否能藉此治癒自己的心?


別練了,爸爸帶你去吃章魚小丸子。夜市中,歡笑聲沖散了那緊張的情緒。


老婆知情後問說:「為什麼個性像到你?」


接受吧!所有的問題都來自於「不接受」 ...........我『表情輕鬆,內心沈重地』回覆著她。


2015/3/11

自我懷疑 -第九篇週記/我與學生的週記對談


依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中所示,煩惱是指「情緒愁悶而不快活」。

人為何有這樣「讓人不舒服」的情緒?而小朋友有這個困擾嗎?我從我女兒身上觀察,她是會生氣的,對於事物任何人都各有好惡。常在與朋友聚餐的飯局中,女兒若覺得不耐煩,就會想盡辦法要讓我離開,最後她可能會生氣,最後也可能淚如雨下,她是有脾氣的,同學們應該都見識過我女兒失心瘋的樣子。但現階段的她不會「煩惱」。

她不會煩惱同學會不會和她交惡。(她的世界她就是王)
她不會煩惱今天把肉吐在地上老師會不會記恨。(我女兒不吃肉)
她不會煩惱今天K了同學,家長會不會找上門來。(她媽媽很怕去學校被投訴)
她不會煩惱這幅畫會不會畫得很醜。(她拿起顏料就有自信大筆揮毫)
她不會煩惱明天要上台跳舞會不會緊張。

………..

或許有人會反駁,小朋友本來就無憂無慮呀,長大自然就會煩惱的。我們都習慣「接受現況」而忘了去思考為何會有「現在的我」?當一切都變得理所當然而且無能為力的時候,就成了死局。你有想過?你也曾經是個孩童,那你為何變了。而我們所要探究的就是這個,我們為何變得凡事擔心、在意、悔恨、壓抑?

「自我懷疑」是這一次要和同學談的重點,而這也是所有人煩惱的重要因素。當你所有的行動都冠上了懷疑的時候,你是存在恐懼之中的。對於過去,你懷疑你是不是選對學校?是不是說錯話?是不是做錯事…。對於未來,你懷疑是不是有可能考上國立大學?有沒有可能把事做好?有沒有可能完成週記…。

對於過去所發生的事,是對是錯都是由我們自我認定的。有人回顧自己年少孟浪輕狂,有人悔恨看待,也有人慶幸那時讓他提早成長。有人面對家庭驟變,哭天喊地,咒罵上蒼,也有人感恩上天讓他提早體會人生。若你不再懷疑,你還會為了過去而煩惱?

因為人生只有一次,所以每個決定都是對的事。對於無法預期的未來,怎麼做都對,只是當我們是能覺察自己的心念時,我們更可以克服心中陰影,不再以逃避的方式來面對,什麼都是對的,只要你不再自我懷疑,你就會有動力,就會有信心。

我試著把「自我懷疑」反過來看,應當是「自我誠服」,當你知道你所有的一切行為都會是對的,你不再遲疑,當你踏在自己價值完成的道路上,你知道你所有的一切都有意義。

看著我女兒,生下她這個決定是對的,不論一切一切。

2015/2/19

「與眾不同」的「勇敢」

「慕ㄇㄨˋ紅豆」,是去年在大愛電視上無意間看到的。
這個年輕人總覺得有點眼熟,但說不上來,但他的故事吸引著我,談的就是「找到自己」,他勇敢地離開原來的職場,跳開許多人沒有勇氣離開的框架,三輪車,煮紅豆湯,環島....。看電視時想到了「棄業日記」這本書,想到了這些和我們差不多歲數的人,更讓我想起二年前公路車環島時差點爛掉的「該邊」,他居然三輪車環島,還要邊煮紅豆湯、邊「蒐集故事」、邊「成為故事」。投射效果下,當有人做了我不敢做的事,感情澎湃的我,當然潸然淚下。

大年初一,與每年會見面的國小同學約在他家聊天(這位同學很有內涵),一個衣著脫俗的「文青」出現眼前,同學介紹,這是他口中常提到的朋友-Duck,我依稀記得大學時好像有與他一同出遊或見面過。當同學再次介紹時,我才憶起,原來Duck就是慕紅豆的主人--唐大可。

聊天的過程中,對他這位常被提及但有點不熟的朋友,我們有了更多的互動。加了facebook,原來我們有十多位共同的好友,原來許多的想法如此接近,原來生命的體悟與價值觀是如此雷同。們都三十五六歲了,這個世代的我們似乎都接近成熟,而看似成熟的思維中,有什麼接以傳承?有什麼可以分享?原來有一群人如此同質,原來殊途果真同歸。

回到家中,收到學生從國外寄回的明信片,正巧也談到相似的主題:「初衷」。
每個人都不同,但都相同地在這群體期望中成長,我們早就忘了如何開心,如何感動。幾歲才能開始做自己?幾歲才能找回初衷?在面對目前的教育現況下,如此保有自己對生命的熱情?而我們又該如何調整?這些有勇氣的人不是特例,大家都能走自己的路,沒有委屈,沒有屈服,只有全然的恣意而為,那多好。只要我們不怕混亂,只要我們不怕犯錯,只要我們知道拿掉限制,人就開始學會快樂。


無數的問題再腦子裡轉呀轉。我們找到了一些東西........好想讓更多人知道?
期待下次的合作。


ps.附上賣紅豆湯賣到上TED的檔案
初衷與環島分享紅豆湯計畫: 唐文正 at TEDxTainan
http://tedxtalks.ted.com/video/at-TEDxTainan-2







2015/1/2

我們不是來過「還好的人生」

我們不是來過「還好的人生」

教育,長久以來對我而言有它原本的模樣,應該要「綱舉目張」,應要有所規範有所本,課堂要有課堂的方式,面對學生為了公平要有單一的標準,若學生達不到,當年的我一定暴跳如雷。
但,這兩三年來,我正嘗試著用不同的方式來教書,也因為當了導師,才又更清楚的見到自己的心,我不怕衝突,因為它有存在的必要性,重點在衝突過後,我又能再進一步,我進步了,不知道你們進步了嗎?
期末,如果沒有太多的意外,這篇文章應該是這學期週記最後一回,我鮮血淋漓地把自己攤出來,讓大家看我,也讓大家知道我思考的變化,在拿放大鏡看自己時,許多的不堪,也有許多的不自在,但很多事沒有拿出地圖來是走不出這胡同的。
這學期,經歷了很多在教育上的新思維,面對一個個同學的對話,除了更認識同學之外,我也開了不同的視野。我一直以為我有足夠廣的心去看待所有的事,但在過程中我還是發脾氣了。別擔心,我本來就不是聖人,我也不後悔所有的事,因為這些都是讓我知道,我有許多可以改進的部份,各位就像一面鏡子一樣,讓我更知道自己的舉動。
原來,原來有些時候我還在舊思維中,原來學生要有我心中典範的模樣時,才是我要的學生。再反省後,才又發現,原來這只是我要的模組,並非學生自己要的模樣。
在面對功課沒有寫的同學,在面對做事不負責的同學,最開始的我,有點急,急著想要改變他們,後來我發現急不得。因為當一個人不想改變的時候,我們所做的努力都不會被接受(這讓我聯想到那天播出MV的歌詞:Provocately i deny your effort, I'm dedicated)。
    那天,看了一部影片,「秋瑾」與「徐錫麟」的一段對話:「星星的光要很久才到我們的眼前,就如同我們目前所做的事,要很久才能讓後世知道其意義」,我還是等待,因為就如同學期初時說過的,我要帶各位進行一場心靈的翻轉,我也在試,各位也在試。
在歸結問題時,我依舊回到自己的本心,來待看所有的問題,也試著從多次元的角度來面對每位不同的學生,謝謝各位給我的教育,謝謝各位的演出。讓我視野更廣,讓所有的問題都不再是問題。
接下來,還會有很多有趣、精采的事,等我們一起來過。你這學期過得如何?有多少改變?有多少成長?
別忘了,我們不是來過「還好的人生」


2014/11/14

信念


每兩週總是要思忖著,哪些東西可以與大家談?揣測哪些的議題是大家感興趣的?用什麼方式,可以引導大家以用簡單的角度去認識自己,去思考我所說的東西?不論如何,我武斷地告訴自己,大家是懂我的,能在本校的餐飲學程就是你人生的大計畫,而我們的這門心靈翻轉的課程,就是大計畫中的小藍圖我們約好的,只不過你忘了
我從小就是個「蜘蛛人」(失敗的人),可能是因為生長在一個弟弟比哥哥強的家庭,從小,我就被比較。功課上,弟弟隨便讀就可以考得很好,小時候學心算,我弟隨別學一學也可以有四段,而我,則不斷被數落,被指責,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有用,什麼事都做不好,什麼基本的小事,面對任何的小事,我都退縮,連駕照也可以考兩次才過,。到了高中,我是班上吊車尾的,連走在學校的走廊上都覺得有人注意我,覺得有人訕笑我,讀書是為了家人而讀,為了怕丟臉而讀書,我花比別人更多的時間,每天埋首書堆中,但我的成績卻爛得可笑。
可能有些同學的處境和我一樣,我就用我自己的「精彩」的童年來做開頭,今天要來和各位談的是「信念」,這名詞應該常在課堂上聽我提起,簡單來說,信念是指你「對的事物的看法的模組」。信念的堆疊與建構是自從小開始,可能是你的家長,或長輩叮嚀你的一些觀念,也可能是你經歷過一些挫敗所形成的防衛機制,這些曾經幫助你渡過日子的的想法,而也因為有這些信念,而讓你可以安全的活到現在。
年少時的我,認為自己是弱者,所以我就以逃避的方式來面對所有的事,因為只有逃避才可以保護我自己,我才不用直接面對所有的問題,更不用直接去碰觸到「自己沒有價值」的問題。而這些信念,可能在我生命的某一個時期,發生非常有用的正面效用。但是有一天我發現到自己在深受生活中的種種難題所煎熬的時候,我開始疑惑到底是那裡不對勁了。你不也是如此,你發現了什麼,對吧?
當然你可以繼續的用舊有的方式來活,但你開始踏上了探索自我的路程之後,你將回不去行屍走肉般的生活了。你對事物的看法與價值觀,直接影響了生命的建構, 更直接形成了你的生活。你的生活出了問題了,你從源頭去看看自己的信念,有可能,舊有的信念綑綁住了你。但你要知道一個人沒有理由被小時候的信念或經驗所綑綁,除非你自己願意。
在覺察你情感的真面目後,當你覺得對自己的信念更清楚明白之後,你將看出它們是如何自動地帶來某種情感,而這些情感如何左右你的人生。自己的那些信念,會形成你的自我形象,更為你的人生下了定義。因此,你開始在身邊發生的可能事件中,挑出符合你的事件,並接納,採用。痛苦的人生,就是這麼奇怪,挑出來的就是痛苦的事件,感恩歡喜的人生,挑出來就是平安喜樂。
我不是一個很糟的人,我後來知道我弟弟很羨慕我長得「又高又帥」,我後來知道原來高中同學覺得我是體動健將,同學覺得我很特別,高中就看一些哲學書。後來我知道自己有很多的優點,這些優點與缺點是同時在我身上的,但因為我舊有的限制性信念,讓我看不見自己的好,甚至於我無法為了自己而讀書,我一直在閃躲,一直在恐懼,一在在害怕。現在各位看到的我不一樣了,舊的我不見得不好,但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後,我選擇用新的信念開心快樂地活著。我將在接下來的互動中,告訴各位更多。不管你接不接受,我都要說........。
還記得上回和各位說過的:「搞定你的心,就搞定全世界」,這個說法再細講,就是搞定你每一個信念,在其中,這些豐富察覺將足以滋養你整個心,將讓你重拾活力與創造力,更直視所有問題的根源,你會發現,世界上根本沒有問題。
在經歷五次的週記折磨,有些同學開始知道我的用意,我改週記時是我最快樂的時光,因為我有機會瞭解各位,也有機會改變各位。有些同學已經不同,開始為自己而讀書,開始為了自己而活,對於別人的眼光與看法也不再在意,這是一種心靈的成長。再來我要各位去看自己的舊信念,這些舊信念造就了現在的你,如同長大的你不用再穿國小的舊鞋,新的信念將讓你過新的人生。



2014/11/8

臉皮厚的fu真棒

『擴展意識、意念、感知、價值觀及脫離了自己的限制、脫離了窄化的觀念與教條..........就是精神成長的要件 』

原本的我活在限制的框架當中,沒有辦法活得輕鬆自在,原本活在別人給的,及自己要求的壓力中,但是當自己脫離了原來的教條、自己的限制及開始擴展不同的視野之後 ,發現,都是自己左右了內在情緒的波動,開始從心解決人生的所有問題。

臉度厚的fu真棒.....

隔了好久終於再當導師,可以與很多學生密切的互動,當然最重要的可以開始我期待許久的『心靈翻轉運動』,當導師很棒,可以在全校師生面前內褲外穿也很棒。冒險而且具創造力的人生本來就不應該有任何限制 謝謝這一群陪伴我在不同階段的夥伴們〈學生〉,一同加油。


仔細看照片...我的節奏完全沒跟上,太可愛了...

2014/10/6

我為什麼要和你一樣?

與自然界中的鳥類『彩鷸』相似,家中,角色的配置是『嚴母慈父』,慈父的角色則肩負著人格養成的責任。

昨晚哄女兒睡覺前,照慣例精神洗腦一番。
女兒...你愛爸爸嗎?
女兒說:『我最愛爸爸了,因為你都不像媽媽會亂生氣。爸爸很溫柔....』〈由此可勾勒出平日的家庭教育狀況...〉
溫柔是形容女生啦....。
『你長大要不要和爸一樣?』我接著引導作答。
『我為什麼要和你一樣?每個人都不一樣....不要學別人』女兒的回答讓我無言。這不是我平日訓誡學生的話?
但你愛生氣的問題要解決吧?我問她
過了一回兒....女兒又翻過身來和我說:『爸爸,我和媽媽都愛生氣,我的愛生氣我自己會慢慢改變,媽媽的問題她要自己改變,你不用擔心....。』
順著孩子,伴著孩童,將鑑戒自己,他們其實懂很多!

試著重溫小時候感覺過的勇氣、喜悅與擴展,當時每一個嶄新的日子都是等著你去探索的奇蹟,沒有任何權威告知你們該如何探索。即使你們的父母也不過是嚮導,只有你自己才是心靈的主角。seth

2014/9/27

什麼老天爺...我們才是自己的老天爺

一日,老婆看著自己洗澡洗頭的女兒
隨口而說:『感謝老天爺,讓我們有這麼乖的女兒』
女兒搖搖頭回答:『什麼老天爺...我們才是自己的老天爺。』

果然,我們要向小孩看齊.....

2014/9/16

大戰兔崽子melody

這陣子我與我上輩子的情人之間出現了強勁的對手,她的名字叫melody,
不知道怎麼搞的,這隻長得像兔子的傢伙,在家中的身份地位突然提高,女兒幫他準備了枕頭,幫他蓋上棉被,還要哄她睡覺,居想還想再我們的床上幫他留一個位子。

本來我們加大的床睡三個人是綽綽有餘了,但是這傢伙,影響了我們的睡眠品質,那天晚上我對我女兒下了最後通牒,不是兔崽子地讓他睡床下,不然就是女兒要睡床下。

我天真的以為女兒會選擇平日對他最好的爸爸..........
那一天晚上女兒展現了女性外的光輝,他抱著他的玩偶在床底下睡了一個晚上,我輸了,輸給了一隻made in china的奇異娃娃。

那夜之後,房間裡的多添了標準配備----竹席

讓老爸睡................


2014/7/15

找根的孩子

你家附近有什麼值得我們去的地方?有哪些私房景點可以帶我們去?那些好吃的可以帶我們去吃?

這是我當老師之後,最常問學生的話。
但是通常得到的回答是:『我住的鄉鎮非常無聊』『我平常都往市區跑』『我有沒有交通工具』『我家沒有外食的習慣』『我的家鄉沒有景點』。
每次在聽到這些回答,我就覺得好可怕,可怕的是,這些小孩從小接受鄉土教育,對自己家鄉竟然還是無知與漠視。在接受了一年的餐旅教育之後,連自己家鄉的美也找不到,課程教育的內容給他什麼?

高中時候,一位年輕公民老師,在課堂上讓我們思考這個問題,十七年前,那課程的內容仍歷歷在目,只有讀書的我們,課本之外的知識一無所知,那個時代的政權之下根本沒有所謂的鄉土教材。我還記得同學回應老師的話:『我們家鄉什麼特色也沒有』....。高一那年我們開始了家鄉的尋根之旅,原來課本之外還有這麼多有趣的事。

十多年過去了,小孩還是一樣,鄉土的認知,土地的肯定,美感的養成,社區的連結,人與人的互動,教育改變的小孩多少。

我的家鄉是我的記憶連結,家鄉有許多的回憶,這裡有許多傳奇的故事,只出現過許多努力奮鬥的人們,我的家鄉有特別的農特產品....我的家鄉的絕對不是無聊平凡的小鎮,它承載著我們生命的源頭,不可取代。

有一天你會知道他的重要性,可以是等到你『垂垂老矣』,可以是『現在』,向google大神請教,你會發現你的家鄉多精彩,原本身邊有這麼多美好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