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3/21

價格?價值 公平與否

當代餐飲產業正面臨一場價值與現實的拉鋸戰。街頭巷尾,一邊是價格飆高的話題店,一邊是仍賣著銅板價的老攤販;一邊是排隊排到馬路上的爆紅甜點,一邊是默默撐著的家庭式麵店。人們在這樣的光譜中做選擇,但是否真的清楚,自己吃下的不只是料理,還有背後看不見的公平與不公平?

餐飲價格的高低,其背後的原因並不單一。有人將高價視為品質保證,也有人批評這是一場「賺快錢」的遊戲。尤其在社群媒體與話題經濟主導的時代,短期爆紅成為店家快速回本的策略,快閃式經營與高利潤定價已不是新鮮事。在這樣的情況下,消費者似乎成了被動的接受者──明知價格偏高,卻仍「買單」,是因為行銷手法奏效,還是社會對價格與價值的判斷已被重塑?

更值得深思的是,在價格的另一端──那些便宜好吃的小店,是否又真的「划算」?我們可能以為撿到便宜,卻未察覺那便宜的背後,也可能壓低了某個人的工資、犧牲了某份應有的福利、甚至使用了難以追溯來源的低品質原料。不是所有的低價都是不義的,但不可否認,這樣的可能性存在,而消費者往往難以得知真相。

公平,在這裡成了一把模糊的尺。什麼樣的薪資、什麼樣的待遇才算合理?這並沒有統一答案。對老闆來說,「有賺」是合理;對員工來說,「有保障」是合理;對消費者來說,「不被坑」才是合理。三方的合理從來無法重疊,卻又不得不在市場上彼此碰撞。市面上高價誇張的訂價,若無人買單,自然會被淘汰。但當人們持續消費、排隊、打卡,那些定價策略也便得到了「合理化」,即便它不一定真正公平。

市場的動態調節機制固然存在,但它往往來得慢、來得晚。而真正能讓價格與價值趨於一致的,不只是競爭與淘汰,更仰賴資訊的透明與消費者意識的抬頭。當人們開始關心一杯咖啡的咖啡農是否獲得合理報酬,當大家願意為公平貿易商品多付幾元,那才是從「價格導向」走向「價值導向」的開始。

然而,我們也不能一味將道德責任推給消費者。不是每個人都有餘裕去選擇「最道德」的消費;有時候,只是想花少一點吃一頓飽飯。在這樣的現實裡,制度與政策的介入才顯得更為重要。例如勞動保障法規的落實、薪資透明機制的建立、源頭原料資訊的公開,都有助於讓市場更公平。

回到開頭的提問:當定價變得越來越偏離人們對合理的想像,當便宜好吃的代價可能是他人的困苦,當公平難以被衡量──我們該如何選擇?答案可能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一種持續提問、審慎消費的態度。畢竟,市場由我們每一個人共同構成,而我們的選擇,也正在塑造未來的餐飲樣貌。

在價格之上,我們或許該多問一點:這樣的定價,是誰的利益?又是誰的成本?

2025/3/5

知覺線:連續的覺知與心靈自由




 知覺線:連續的覺知與心靈自由

在人類不同的宗教與靈性傳統中,關於「覺知」的修行方式一直是核心議題。無論是佛教的正念(Sati)、道家的虛靜、印度教的瑜伽專注(Dharana),抑或基督教與蘇非派(Sufism)所強調的內在平安(Inner Peace),各種修行方式都試圖幫助人們在變動的世界中維持一種穩定的內心狀態。然而,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的動態環境中,不被情緒與外界刺激所左右,仍能夠自由地選擇注意力的方向?

最近練習出「知覺線」的概念,作為一種動態而連續的覺知方式。這條「知覺線」不是僅僅停留於靜態的冥想,而是一種能夠適應環境變化,讓人在新的刺激出現時,仍然能夠有意識地轉換焦點的修行方式。

知覺線的運作方式

知覺線的核心在於「覺知的延續性」。當我們受到新的外在刺激時,通常有兩種可能的反應:

  1. 無意識的反應——情緒與思緒立刻被新刺激牽引,使我們失去對當下的覺察。

  2. 有意識的轉換——我們能夠拉著「知覺線」,主動決定如何轉換注意力,而不被動反應。

這與佛教「正念」的訓練相近,但更強調的是「動態的專注」:無論環境如何變化,這條覺知線都不會被截斷,而是能夠適應新的變化,在穩定與流動之間找到平衡。

宗教與哲學中的相似概念

  1. 佛教的正念與正定

    • 佛教禪修強調「正念」(Sati),即在當下保持清醒的覺知。

    • 「正定」(Samadhi)則是將注意力穩定於一個目標,如呼吸或慈悲心。

    • 透過「四念處」的修習(觀身、受、心、法),修行者可以覺察變化而不被其帶走,這與知覺線的概念相似。

  2. 道家的虛靜與心齋

    • 莊子提到的「心齋」是一種讓內在保持清明,不受外界影響的修行方式。

    • 「坐忘」則強調與萬物融合,但仍保持內在的核心覺知,這與知覺線的動態覺知相近。

  3. 印度教的瑜伽專注(Dharana)

    • 拉惹瑜伽(Raja Yoga)中的Dharana,指的是專注於一個目標,並訓練心智不被干擾。

    • 當新的刺激出現時,修行者並不會失去專注,而是能夠主動轉換。

  4. 蘇非派的旋轉與記主(Dhikr)

    • 蘇非舞者在旋轉時,雖然身體動態變化,但內在的覺知仍然穩定,如同一條持續的線索。

    • Dhikr(記主)則是透過重複誦念真主之名,維持連續的覺知。

  5. 基督教的默觀禱告(Contemplative Prayer)

    • 修道院中的靜默禱告是一種持續與神保持連結的方式。

    • 這種穩定的內在專注,使信仰者能夠在任何環境中保持心靈的平安。

知覺線的應用與修行方式

知覺線的練習不僅適用於宗教修行,也可以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1. 日常行動中的專注

    • 在走路、吃飯、工作時,練習維持這條「知覺線」,不讓自己陷入無意識的反應。

  2. 觀察情緒變化

    • 當情緒出現時,不是立刻被帶走,而是「拉住線」,覺察情緒的變化過程。

  3. 動態冥想

    • 太極、瑜伽、蘇非舞等動態靜心方式,都是在移動中維持覺知線的一種訓練。

動態的覺知與自由

知覺線的概念強調動態覺知主動選擇的能力,而非被動地接受外界影響。在修行的道路上,我們不僅需要靜態的冥想,也需要能夠應對變動世界的方法。

在這條「知覺線」的引導下,我們可以學習如何在變化中保持穩定,如何在情緒波動中找到自由,並最終達成一種與世界共存但不被世界左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