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你就知道我在講什麼。(但很久,我想你無法完整聽完)
波麗露雜想
今天,我又向新生介紹了《波麗露》這首名曲。這是拉威爾創作的音樂作品,它是一場呢喃而漫長的對話,從低聲絮語開始,逐漸走向磅礴的交響。不斷重複的旋律,從單一的樂器開始,逐漸擴展到整個樂團的協奏,是一個逐漸成形的夢境。
最初的旋律簡單、甚至單調,如靜穆的湖面。但每一件樂器的加入後,漣漪漸漸暈散,泛起了層層大小圈圈。這時,湖中女神應該出現才對。
《波麗露》那一再重複的旋律。不就是人生?
讓我不禁聯想到古希臘神話中的薛西弗斯。他日復一日將石頭推上山,任憑石頭無情地滾回起點,再次開始無盡的輪迴。
看似毫無意義的一切,猶如音樂中那看似不變的旋律,但隨著新的音符、新的樂器不斷加入,這重複不再單調,反而變得豐富多彩。每一個樂器的聲音如同薛西弗斯生命中的種種變遷:戀愛、結婚、生子、失敗與喜悅,這些看似平凡的片段,構成了他推石頭的生活,也讓他一次又一次地重拾石頭,推向山巔。
生活的重複並不是枯燥的輪迴,而是充滿變化的過程。每一次重複,都是一次新的體驗,一次全新的嘗試。即便最終歌曲會結束,薛西弗斯也將停止推石頭,這些重複且不起眼的過程都是高峰,正如音樂中的每一聲旋律,都因為不同的片段而變得豐富且生動。
耳邊,每年總要播放一次的波麗露再次響起。
2024/9/9
波麗露雜想
2024/9/4
蹛(tòa)蹛廟宇,食食施主,唸經唸來抵(tú)
TO:大哥
蹛(tòa)蹛廟宇
食食施主
唸經唸來抵(tú)
正巧國小短期出家有聽師父說過這句話,或許是對話中師父的謙遜,也有可能是一絲絲的無奈,我無從而知。但在年近半百時,就您提出的問題,比對與年少時的我,現今略有不同的見解。
比丘,存在的意義不是只有唸經,而是正法法義的傳承。唸經唸來抵(tú)或許只是謙辭,應該是將正知正見傳遞下去,才是受人供養後的互利。
曾讀過法句經中有提到:
善調手足與言語,最善調御身與首,心喜善住於三昧,獨居知足是比丘。
而比丘也應當知瞭,外在五根染五塵當中,止觀當下的身受心法才是修行的竅門。尋著象跡始能尋得智慧之象。而此種自洲自依法洲法依的概念、正法要的想法,也要有不懈怠的僧人接棒傳承 。
不論在家、出家,心喜善住於三昧,能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滅道跡、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者,自己受於佛教正法之利,一定會在生活中實踐,而且能感染他人,讓別人也趨向此道,都是廣義的沙門,都是佛之弟子,我們都是。
多言,與您分享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