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8/1
跨境
2025/7/9
一起侘寂吧
侘寂風的核心精神
簡樸自然:追求簡單、低調、不浮誇的生活方式,重視物件的本質與原始質感。
接納不完美:欣賞事物的缺陷與不對稱,認為殘缺、舊化、自然痕跡也是美的一部分。
慢活細品:鼓勵放慢腳步,細細體會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與片刻。
留白與空間:在空間與心靈上都保留餘裕,讓人有喘息與思考的餘地
接納人生的不完美與無常,從孤獨、寂靜中體會內在的平和。
在繁忙或困頓時,學會放下對完美的執著,享受當下的簡單與安定。
以謙遜、低調的態度面對世界,珍惜當下的每一刻
2025/5/31
「運河無崁蓋」--你去死一死
這句俗語在我的故鄉是:「虎頭埤無崁蓋」,反正在罵人,就罵在地聽話懂的詞彙,你們家都怎麼罵?
因為今年參加了龍舟賽,所以找了些資料讀,想說在划龍舟用力吶喊時,多點深度,在活動內涵中能再加一點「假掰」的氣息。
想起了最近買了一整套的歌仔冊,翻找了一下,果然有這本台南運河的奇案歌,這種淒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一直是八卦排行的前幾名。
女主角,姓陳名金快(看來聽起來有金塊的不一定會有錢),自幼喪母,為葬母賣身至餅店為婢,後又被轉賣至新町(日治時期風化區)成為藝旦。陳金快小時曾得男主角-吳開利五元之助,多年後在妓館重逢,兩人相愛,但因現實阻礙最終選擇跳運河殉情。
「運河奇案」故事簡單,它是一種高度符號化的民間傳說,符合許多「悲情女主」、「不幸戀人」、「社會無力感」等敘事模式,當然也讀出無奈,在舊社會思維的單一窄化,只有殉情一途可走?女性被物化及其微弱的自主性也是讓人深思。
所以,日據時代開始,很多人跳運河殉情自殺,新舊故事及電影強化了這種行為的浪漫,怎麼禁也禁不了。加強了巡邏、祭了神、拜了鬼也都只是徒勞。
後來竟然是因為運河太臭了,臭到沒有情侶想在這自殺,可能臭味讓這行為不浪漫了............。原來一切都是為了愛。
完了,運河最近比較不臭了。附近夜景也變美了....而且沒有蓋蓋子。
還是勸大家別來跳運河自殺,泡了水,會變醜,一點也不浪漫哦。
ps.今年龍舟賽雖然在預賽就被刷下來了,但很開心,巧遇二十年前導師班的學生,很 巧在同一場次比賽,正好被我們電假的,謝謝建閩偷偷讓老師。
2025/5/9
讓刺激成為老師,而非主人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的大腦幾乎隨時被聲光、社群動態所淹沒。刺激原本是人與世界互動的橋樑,但若缺乏覺察,它也可能變成讓自我不斷「證明自己存在」的成癮來源。對略懂正念的讀者而言,重新審視「刺激—注意—自我」的關係,能幫助我們把日常觀照落實到神經與哲學層面。
「我的經驗就是我同意去注意的事物。」沒有選擇性注意,經驗將是一片混沌。
身體為世界之媒介,「身體是我們擁有世界的一般媒介。」所有感官訊號先在身體層面被整合,然後才升至觀念層次。當我們在瑜伽或正念行走中細察呼吸、步伐,正是回到這個最原初的通道。
所以正念可以從「抓刺激」到「照見刺激」來下手,身為刺激的成癮者,我們往往在無意識層面讓注意力被牽引。正念(mindfulness)則是在每一瞬間練習「覺察而不黏著」:
- 看見自動化:當跳出思緒竄起,先標註為「一個刺激」,而非「必須回應的指令」
- 回到身體:透過身體掃描或呼吸觀察,把注意力錨定於所謂的「一般媒介」,以此化解資訊洪流帶來的離心力。
讓刺激成為老師,而非主人,刺激既是認知進化的燃料,也是注意力流失的陷阱。透過心理學與哲學的鏡射,我們理解到:大腦抓取刺激,是為了自保與自證;然而,正念提醒我們,真正的自由來自「看到衝動而不必跟隨」。當我們能有意識地決定何時接納、何時放下,刺激就從束縛變成老師,讓自我在更寬廣的覺知中漸趨清明。
彈性其實不是放棄,而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維持
在跑步機上,「維持」這件事其實是難度的。
再想,再參詳,或許真正能維持的,是那些你真的在乎的「核心價值」——像健康、誠實、關懷、自由這種東西。
彈性其實不是放棄,而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維持。懂得調整、放過自己,反而能讓你走更長遠。
2025/3/21
價格?價值 公平與否
2025/3/5
知覺線:連續的覺知與心靈自由
知覺線:連續的覺知與心靈自由
在人類不同的宗教與靈性傳統中,關於「覺知」的修行方式一直是核心議題。無論是佛教的正念(Sati)、道家的虛靜、印度教的瑜伽專注(Dharana),抑或基督教與蘇非派(Sufism)所強調的內在平安(Inner Peace),各種修行方式都試圖幫助人們在變動的世界中維持一種穩定的內心狀態。然而,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的動態環境中,不被情緒與外界刺激所左右,仍能夠自由地選擇注意力的方向?
最近練習出「知覺線」的概念,作為一種動態而連續的覺知方式。這條「知覺線」不是僅僅停留於靜態的冥想,而是一種能夠適應環境變化,讓人在新的刺激出現時,仍然能夠有意識地轉換焦點的修行方式。
知覺線的運作方式
知覺線的核心在於「覺知的延續性」。當我們受到新的外在刺激時,通常有兩種可能的反應:
無意識的反應——情緒與思緒立刻被新刺激牽引,使我們失去對當下的覺察。
有意識的轉換——我們能夠拉著「知覺線」,主動決定如何轉換注意力,而不被動反應。
這與佛教「正念」的訓練相近,但更強調的是「動態的專注」:無論環境如何變化,這條覺知線都不會被截斷,而是能夠適應新的變化,在穩定與流動之間找到平衡。
宗教與哲學中的相似概念
佛教的正念與正定
佛教禪修強調「正念」(Sati),即在當下保持清醒的覺知。
「正定」(Samadhi)則是將注意力穩定於一個目標,如呼吸或慈悲心。
透過「四念處」的修習(觀身、受、心、法),修行者可以覺察變化而不被其帶走,這與知覺線的概念相似。
道家的虛靜與心齋
莊子提到的「心齋」是一種讓內在保持清明,不受外界影響的修行方式。
「坐忘」則強調與萬物融合,但仍保持內在的核心覺知,這與知覺線的動態覺知相近。
印度教的瑜伽專注(Dharana)
拉惹瑜伽(Raja Yoga)中的Dharana,指的是專注於一個目標,並訓練心智不被干擾。
當新的刺激出現時,修行者並不會失去專注,而是能夠主動轉換。
蘇非派的旋轉與記主(Dhikr)
蘇非舞者在旋轉時,雖然身體動態變化,但內在的覺知仍然穩定,如同一條持續的線索。
Dhikr(記主)則是透過重複誦念真主之名,維持連續的覺知。
基督教的默觀禱告(Contemplative Prayer)
修道院中的靜默禱告是一種持續與神保持連結的方式。
這種穩定的內在專注,使信仰者能夠在任何環境中保持心靈的平安。
知覺線的應用與修行方式
知覺線的練習不僅適用於宗教修行,也可以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日常行動中的專注
在走路、吃飯、工作時,練習維持這條「知覺線」,不讓自己陷入無意識的反應。
觀察情緒變化
當情緒出現時,不是立刻被帶走,而是「拉住線」,覺察情緒的變化過程。
動態冥想
太極、瑜伽、蘇非舞等動態靜心方式,都是在移動中維持覺知線的一種訓練。
動態的覺知與自由
知覺線的概念強調動態覺知與主動選擇的能力,而非被動地接受外界影響。在修行的道路上,我們不僅需要靜態的冥想,也需要能夠應對變動世界的方法。
在這條「知覺線」的引導下,我們可以學習如何在變化中保持穩定,如何在情緒波動中找到自由,並最終達成一種與世界共存但不被世界左右的境界。
2025/1/28
身受而不心受:一種超越感受的智慧在我們的
生命中,感受無時無刻不在。冷暖、痛苦、舒適,甚至情緒的波瀾,無不如影隨形。然而,我們是否有想過,這些感受究竟是什麼?它們如何影響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它們?佛教智慧中的「身受而不心受」,為我們提供了一條通向解脫的深邃之路。
身受:不可避免的感知
「身受」是指我們身體對外界刺激的感知與反應。例如,冷風吹來,我們感到寒冷;陽光灑下,我們感到溫暖。這些感受是身體的自然反應,無法抗拒,也無需抗拒,因為它們本是人生的一部分。然而,問題不在於感受的存在,而在於我們的心如何對待它們。
心受:情緒的起伏與束縛
「心受」則是指心靈對身體感受的反應。當痛苦來臨,我們可能生起怨懟或恐懼;當快樂降臨,我們則容易沉迷其中,貪戀不已。正是這些情緒的波動與執著,使我們陷入無休止的煩惱之中。佛教認為,感受本身並無善惡之分,心靈的反應才是痛苦的根源。
身受而不心受:心靈的自由
「身受而不心受」的智慧,教導我們如何在感受中保持平靜。這並不是壓抑感受,而是以清明的正念,去觀察感受的本質。痛苦也好,快樂也罷,都是無常的現象,如雲霧般轉瞬即逝。當我們不再執著於感受,心靈便得以從束縛中解脫。
無常與非我:感受的本質
佛陀曾在《雜阿含經》中反覆教導,所有的感受都是無常的,沒有一種感受能夠持續不變。這些感受亦非真正的「我」,它們只是因緣和合而生,隨緣而滅。當我們以智慧看清這一點,便能理解,感受如同河流中的泡沫,雖然存在,卻不堅實。
如何實踐身受而不心受
- 正念觀察:當感受升起時,不急於評價或反應,而是專注地觀察它,承認它的存在,並意識到它的無常性。
- 不加評價:不要為感受貼上「好」或「壞」的標籤,只需接受它作為當下的現象。
- 平等心:對待所有感受,都以平等心面對,既不抗拒痛苦,也不貪戀快樂。
現實中的智慧應用
在日常生活中,這種智慧具有深遠的意義。當身體遭遇病痛時,我們可以告訴自己,這只是身體的自然反應,無需讓心陷入煩躁或恐懼之中。當我們面對誘惑時,也能提醒自己,快樂的感受如浮雲般短暫,無需執著。
感受與自由:一場心靈的革命
「身受而不心受」的修行,是一場心靈的革命。它不僅讓我們學會面對感受,更教導我們如何從感受的束縛中超越。這種智慧告訴我們,真正的自由並非來自於消除痛苦或追求快樂,而是在於擺脫心靈對感受的依附。
在這個充滿變遷與挑戰的世界中,若我們能夠練習「身受而不心受」,便能以一顆平靜而自由的心,面對生命的每一刻。這份智慧如明燈般照亮我們的道路,引領我們走向真正的安詳與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