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的大腦幾乎隨時被聲光、社群動態所淹沒。刺激原本是人與世界互動的橋樑,但若缺乏覺察,它也可能變成讓自我不斷「證明自己存在」的成癮來源。對略懂正念的讀者而言,重新審視「刺激—注意—自我」的關係,能幫助我們把日常觀照落實到神經與哲學層面。
「我的經驗就是我同意去注意的事物。」沒有選擇性注意,經驗將是一片混沌。
也就是說,大腦透過「抓取刺激」來剪裁世界,並由此塑造出可被辨識的「我」。 曾看過一個實及,當人的感官剝奪,一旦外部刺激被拔除,受試者很快便出現焦慮、幻覺與時間感混亂,可見大腦同時害怕空白。刺激之於自我,就像氧氣之於呼吸:過多會燒灼,過少則窒息。
身體為世界之媒介,「身體是我們擁有世界的一般媒介。」所有感官訊號先在身體層面被整合,然後才升至觀念層次。當我們在瑜伽或正念行走中細察呼吸、步伐,正是回到這個最原初的通道。
所以正念可以從「抓刺激」到「照見刺激」來下手,身為刺激的成癮者,我們往往在無意識層面讓注意力被牽引。正念(mindfulness)則是在每一瞬間練習「覺察而不黏著」:
- 看見自動化:當跳出思緒竄起,先標註為「一個刺激」,而非「必須回應的指令」
- 回到身體:透過身體掃描或呼吸觀察,把注意力錨定於所謂的「一般媒介」,以此化解資訊洪流帶來的離心力。
讓刺激成為老師,而非主人,刺激既是認知進化的燃料,也是注意力流失的陷阱。透過心理學與哲學的鏡射,我們理解到:大腦抓取刺激,是為了自保與自證;然而,正念提醒我們,真正的自由來自「看到衝動而不必跟隨」。當我們能有意識地決定何時接納、何時放下,刺激就從束縛變成老師,讓自我在更寬廣的覺知中漸趨清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