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4

道德經: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古蹟中看到新舊往來。緣的當下 就準備緣滅,興衰得失都是如此。

台灣最早的陳氏家廟,剩下還沒有被變賣的宅第,也曾被當作戲院、也曾是化學補習班的教室。
 
陳家祖先的牌位前,在沒有了肉身的執念,是否也洞悉期望與失望相繫而生?

陳玉峰的溼壁畫猶在,三百年的宅還在,能守的是什麼?不能守的是什麼?

道德經: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2020/12/15

留一點吧/小朋友的哲學課

留一點吧

女兒還小的時候曾經教過他,吃飯的時候盤子裡的東西留一點,不要是最後是吃完的那一個,留點東西給別人,留點餘地給別人,做人及吃東西都是如此。

總是能夠吧 一個道理發揮到極致的女兒,每天把學校的餐盒帶回家,裡面一定會留一塊肉,她總是認真地說要留給媽媽吃。但日久了,我們不小心發現了女兒的另外一個意圖。

他不想要洗餐具,留最後一塊,回到家洗餐具的人就會是媽媽,留點東西給別人多好,這點她從從小他就知道,從小就用他的方式去理解。

爸爸,我這杯飲料還有一些,很好喝哦,給你喝。

我知道,這不是孝順。一定是懶惰不想去丟垃圾。



亂度/熵值/挑適合的關卡


以人類整齊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是你想像不到的混亂,而想要所有事情一把抓,想要控制這混亂的人是有力量的,是獨樹一格、鮮明色彩的人,但也是這力量讓他要承受著與別人產生隔閡,至少身邊的人倍感壓力。

混亂是最有能量的,熱力學第二定律定義為:「在一密閉系統中,熵值(亦可視其為亂度)只會增加不會減少」。而人們卻要努力著讓其不亂,而在努力之後,衝突跟著。

別以為這樣的論述下,我就選擇當一個無所事事的人。

但也因為我們是人,所以才會如此努力著,有著生命力才會不斷迎來衝突,只不過有些人在衡量我們接受衝擊的量度時,我們搞錯了,那自然痛苦難耐。

挑適合的關卡,別一下子就挑戰大魔王,一步步來。




2020/11/19

孤味,你的是哪一味?適當地聚合一切後,將成美味

眼睛哭到好痛,忘了帶衛生紙進電影院,被強迫一定要戴著的口罩幫我吸乾了一次又一次湧漫而出的淚水。為何要入戲?是為了呼應自己的人生?是為了放大自己的哪些部份?


一個人,一條線,一個家族,數10條線,一個世界無以計數地線。線與線之間互相拉扯,用力抓起繩頭,電影中家庭的那一串就被用力拽起,撐著的就是『孤味』,那「與眾不同」承受一切壓力的力道。

「孤」指的「孤單、孤獨」,在中國人的字眼裡是負面的,但是在西方指的是隔離指的是獨特與單一的,指的是如同太陽般單獨又獨特。而戲中的孤,應該指的是後者。

這個世界是你想像不到的混亂,混亂有著不可思議的力量,而想要一把抓,想要控制這混亂的人是有力量的,是獨樹一格、鮮明色彩的人,但也是這力量讓他要承受著與別人產生隔閡,至少身邊的人倍感壓力。

你真的孤獨嗎?還是你身邊一直有和你相同味道的人,其是你沒認真去嗅,這些人事物,想方設法地讓你認識你自己。

戲中林秀英和自己的二女兒就是自己的翻版,她也試著捉起自己的家中那繩頭,大女兒和她老公很像,自由浪漫的跳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另外一方面默默承受家裡的事業堅毅不拔的個性的三女兒,不也是女主角的翻版?你真的孤獨?

記得大學的時候有老師問我們:「你孤獨嗎?」,當你午夜夢回當你閉上眼睛 你一直是一個人。就算身旁躺著伴侶,面對自己時,你還是獨自一人。

年紀稍長,我學會換另外一個角度來切入,人也能不孤單,因為身邊的一切都反射出屬於自己的味道,一味或許是孤味,前、中、後韻加在一起,一味疊著一味,你會了解你不孤單,孤味在適當地聚合一切後,將成美味。


很棒的一次跨校社群,許多人的激盪下,讓我們又哭又笑。





2020/11/10

最痛的距離

甲仙國小, 看到地上畫的尺規, 兩個中年人忍不住較勁一下。

立定跳250公分應該很容易。
看準目標,氣沈丹田,手臂後甩,力從定發。

我的腳跳落在230,我的脖子在和我的腦袋在250公分處。

差20公分, 我的脊椎骨、頸椎突然覺得一陣痛....。

世間上最痛的距離是:你自以為你還很年輕。

整脊去。

2020/11/2

不取巧掃地/機心了,也心機了

那天段考日,上班路上,路過某高中,路旁掃地的學生明顯少很多,因為是段考日。

零星看到幾個拿著掃把的學生,臉上泰若自如地揮動著掃具,一下一下。那場景就如經典中那位掃塵除垢的羅漢,頗有禪味。

莊子天地篇曾有說到:「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都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種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

不取巧掃地,沒有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的心思,心必然安定,道自然存。

每日的生活之中,我們是不是有些時候想取巧了?是不是也機心了,也心機了。





2020/10/19

心遠地自偏/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那夜,在日月潭旁,腦子裡冒出這幾個字「心遠地自偏」。

應該是年幼時背過的詩詞,但只記得這句,而這句正好能解答我正在湖邊的心情。

我們無法常旅行,但在旅行時常思考旅行的價值,圍城中所言「城裡城外的人互相羡慕著彼此」,「旅行的人」與「宅在家」的人也都覺得對方才好。別懷疑,在旅行不便與睡不著時,會想著在家安穩就眠有多好;在家中宅著時,想說在外面享受悠然的自然景緻是多美好的事。

人就如此犯賤,只看著自己沒有的。看著哭著,就如同王爾德說的:人生有兩個悲劇,第一是想得到的得不到,第二是想得到的得到了」。

若沒有解決內心真正的渴望,得不到很慘,得到了更慘。

google了那詩詞的全文,原來是阿明寫的:

作者: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哪兒都好,心能決定一切,車馬喧與否、悠然與否,存乎一心。

ps.我優秀的學生「爾君」,名字不知是否來自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