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4

D40 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前情提要:
可能是突然的神經打結,我要連續一年每天寫一篇文章,讓每天流經腦袋中的靈光乍現有機會用文字方式出現。逼自己在一切「日常」的生活中找到「不平常」。
---------------------------------------------------------------------------

D40:108/11/3
離結束日:325天後

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這是詩經裡頭的兩句話,琴瑟是兩種樂器,若能御而成音,那是曲,夫若唱婦亦隨,那曲目應是愉悅而心安。

琴瑟也是二心,若交雜成曲,節奏有理,那二心就成一意,那一意則能點石為金,能包容一體。二心為何?陽剛與柔軟之心、日月陰陽之心。也是善惡之理、亦為優劣之分。
一切都是樂曲中的音符, 本無好壞、美醜之因,唯聽者辨之,唯置放者誤之。

能聽到生命樂章者,定能視萬音為一音,萬物為一物,皆為靜好。

2019/11/3

D39 成為別人心中的避難小屋

前情提要:
可能是突然的神經打結,我要連續一年每天寫一篇文章,讓每天流經腦袋中的靈光乍現有機會用文字方式出現。逼自己在一切「日常」的生活中找到「不平常」。
---------------------------------------------------------------------------

D39:108/11/2
離結束日:326天後

可能在選擇 MOD免費電影的時候,總是挑著自己想要看的、有興趣的影片。上一次書店裡的影像詩(Poetries From the Bookstores),是介紹台灣各個獨立書店的影片,那影片勾勒出早已快淡去的「文青風」。今晚挑了「春之峰:攀越夢想--Climbing to Spring」 ,這片子則是將自己山林之魂勾回。而這般一文一武的影像衝擊下,也逼得自己要留下些文字筆記。

年輕時爬大山,曾有個夢想,想走完百岳,還曾附庸風雅地學著詩人墨客,在山徑中賣弄著文字,記下一段段情境。猶記得郡大山前的蜀道難於上青天,在手機裡鍵入心得的那幕,猶記得一步跟著一步的就忘了疲憊的加油打氣,山對我而言,有種魅力,一種魂牽夢縈情感聯結。如同這影片一樣

我該和身上的行李培養情感,我該和馱著的包袱互相瞭解,因為只有至死能卸下那虛無的重擔,只有和香菸一樣,都必須要化成灰,才能夠顯現他的價值,而人生就是徒勞無功的過程中,找到有意義的事情。

成為別人心中的避難小屋,在別人身心靈受傷時,為彼此的彼此帶來氧氣,或許我們教育者也是如此,至死方休。

2019/11/1

D38 能否得到上天的眷顧成為社會中「有用的人」?都好

前情提要:
可能是突然的神經打結,我要連續一年每天寫一篇文章,讓每天流經腦袋中的靈光乍現有機會用文字方式出現。逼自己在一切「日常」的生活中找到「不平常」。
---------------------------------------------------------------------------

D38:108/11/1
離結束日:327天後

昨天和女兒單獨在車上,和她聊了聊未來的事,女兒的功課一直都不是很好,但我知道她若遺傳到我一定不會太差,除非?
女兒,我清楚你的個性,你和我一樣是個懶惰鬼是吧?女生點頭如搗蒜。那你為何不用功?你知道學業成績關係到你未來工作是否辛苦?她似乎有聽懂我的話,我趕緊加碼加料,你看那個誰....,他們家是不是很辛苦?你那看個誰誰誰,讀了醫學院,將來能當醫生,你知道怎麼樣才能當醫生?不是看能力,是看成績....。

晚上,我思想起那對話,我對話中竟然不自覺地做了很差的比喻,也不自覺且傲慢地把社會分層了,而且是用很差勁的角度來分。這種連我自己都鄙視的分類方式,這種爛到不行的價值觀,我居然和女兒說出口?

我應當是要教她如何成為何快樂的人?我應當在乎的是她的心靈狀況?我能做的應該是引導與陪伴。果然,面對自己的孩子,加上了期望與偏見,講出來的竟是如此扭曲與醜陋的內容。

重新再來,女兒。我只希望你能快樂,只希望你去追你的夢,去勇敢地面對眼前的一切,成為一個內心成熟的快樂人。能否得到上天的眷顧成為社會中「有用的人」?都好。因為唯一我們能做主的是--「Heart」而非「GOD」。


2019/10/31

D37 你到哪一個階段?

前情提要:
可能是突然的神經打結,我要連續一年每天寫一篇文章,讓每天流經腦袋中的靈光乍現有機會用文字方式出現。逼自己在一切「日常」的生活中找到「不平常」。
---------------------------------------------------------------------------
D37:108/10/31
離結束日:328天後

整理了一下內心的一些想法,我發現,人學習新的事物的時候,大致上會分為3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模仿期,出生的小孩會開始語言模仿,動作模仿是學習的第一階段,我想這應該是不容質疑的。 除了語言、技術、想法、政治與宗教,我都是從模仿期開始。

接下來會進到了另外一個階段,是融合期,我們學了很多不同的東西, 我們在上映的時期模仿的很多東西,在這個時期開始組裝變形 ,你可能學會了中餐、西餐、日本料理,這個時候你在你腦袋瓜裡, 還是抓不到定見還是在嘗試最好的方法。 這時候你可能面對很多宗教, 很多看起來很不錯的方式修煉內心,但你還不斷的在嘗試,你還不斷的在摸索

最後一個階段是風格的確立期,風格的確立是 少數人可以走到這個部分,當你做出了自己的風格,你就不會在意別人的話,當你到了這個階段你就不會人云亦云,到了階段大的這個階段,自己的風格清楚了, 甚至於開始會有人模仿你, 如果你是一個藝術家,你會開創出一條新的路,一個人從來沒有人走過的路, 如果你是一個修道家,你會走出自己和別人迥然不同的一條修練之道。
很多人只留了停留在第一階段,有不少人到了第二階段當,然也只是少數的人會到第三個階段....。
你到哪一個階段?

2019/10/30

D36 凡是利他之事,一定有利已之時


前情提要:
可能是突然的神經打結,我要連續一年每天寫一篇文章,讓每天流經腦袋中的靈光乍現有機會用文字方式出現。逼自己在一切「日常」的生活中找到「不平常」。
---------------------------------------------------------------------------

D36:108/10/30
離結束日:329天後


昨天在跑完步的時候,照慣例拿著衣服到殘障廁所中,進行基本的盥洗,淙淙流水聲中,突然想到了這麼大的一個空間,如果是放小便斗,應該可以放到六七個,為什麼要捨棄六七個 人使用的空間來,來協助 一個行動不便的弱勢族群呢?

上次生命教育課程中,提到的羅爾斯正義論,在他的理論下,有個神奇的法寶「無知之幕」。就是假裝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是在社會的哪一個位置或者角色,健全的家庭或者破碎的家庭中,我們把自己放在無知之幕之後,我們就能解除了階級、性別、種族、政治觀點,而在這種條件下所做出來的決策就會是較為公正的。

這種想法很有中國味,有點投胎輪迴的概念,或許今日你生在豪門,但他日你有可能生在貧戶,所以所有的制度在設立時,是否能在無知之幕下,讓我們盡量公正。

看著這麼大的殘障廁所,這殘障廁所有一天我應該也用得到,可能在某一次事故之後,也可能在年老力衰之時。認真去想,不需要在無知之幕之後去想這事情。眼光放遠一點,這些看起來用不到的資源,我們都有可能會利用到。(突然想到我現在不就是在用?)能夠幫忙就幫忙吧,能夠協助就做吧,凡是利他之事,一定有利已之時。

2019/10/29

D35 獨處的單車時光


前情提要:
可能是突然的神經打結,我要連續一年每天寫一篇文章,讓每天流經腦袋中的靈光乍現有機會用文字方式出現。逼自己在一切「日常」的生活中找到「不平常」。
---------------------------------------------------------------------------

D35:108/10/29
離結束日:330天後

每個人一定要讓自己有一點獨處的時間,因為當你自己一個人的時候,自己和自己的對話 就會悄悄地進行,平常沒有認真注意的念頭跑出來,知道自己其實某些地方還惦記著掛念著 ,找到了念頭的來源,才有機會把它放下來。

那天騎著單車,腳踩著踏板,但是心裡面卻想著已經起了多久還有多久要休息,一下子注意手機畫面 、一下子看時間、一下是看啟程的軌跡,突然間覺得其實應該注意的事是一個動作的當下,每一次踩著腳踏板往前進的瞬間,那些會分散心神的想法和作為其實是多麼的無益。

一個很胖的人超越了我,心裡面有奇怪的想法出現,快拉回來,不要管他,用著自己的步伐步調,慢慢的感受這無窮盡的山路。 只要能夠把幫助我們的大大小小事情拉掉,我們就能夠多一份純粹的力量往前。

慢慢騎,其實就是休息,不要長時間停下來休息太久,一步一步慢慢的往前進,其實就是最好的休息。如果情緒解決什麼事情就都解決了 ,一直以來都不是處理事情,一直以來都是處理情緒。

原來駕馭的不是單車,是心。

2019/10/28

D34 練習自帶充電功能

前情提要:
可能是突然的神經打結,我要連續一年每天寫一篇文章,讓每天流經腦袋中的靈光乍現有機會用文字方式出現。逼自己在一切「日常」的生活中找到「不平常」。
---------------------------------------------------------------------------

D34:108/10/28
離結束日:331天後

今天在課程當中和學生討論到,restaurant這個字,這字的本意是指給身體及心靈上的重新充電與復甦。

怎麼有辦法讓你的心靈可以得到能量?或許讀書、或許和別人聊聊、或許看一些激勵人心 電影、或者聽聽演講, 每個方式都很不錯,但是我希望大家可以練習一種更酷的方法。

你知道嗎,如果每次的心靈充電都要去靠別人 ,就像是你們的手機每天都一定要在有插座的地方才能充電,帶著行動電源呀,別鬧了,這還是一種依賴,因為習慣依賴的自己,你早已無法自行發電,已經沒辦法自己療癒自己。當有一天你們都依賴的對像不見了, 那你不就『心靈死機』了嗎?

練習自我充電,請練出自帶充電功能。
你就不需要依賴座右銘、書籍、任何人...。 到哪裡都可以充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