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

唐大可-康普茶

小時候,家裡長櫃上,擺著神奇的罐子,裡面的傢伙,摸起來軟軟滑滑,像水母。這是紅茶菇,聽我媽說,喝了對健康有幫助。放學回家,我總忍不住用手去戳它,不管怎麼玩,它依然能繼續生長,頑強地在那兒,我這麼健康不知和這沒有沒關係?


如今,換我長大了,它卻改了名字,叫『康普茶』。那個長得像水母的傢伙,現在有個洋名——SCOBY。


這次,大可帶這一整套古早味來和學生們分享。這紅茶菇,變化多端,總能激發出無窮的花樣。當學生們開始思考這是什麼時,大可總得找到突破的切口,並且要運用足夠的表達能力,讓學生知道,人生不只一味,而試了才知人生有各種滋味。


他邀請學生各自帶上茶包、香料,甚至任何他們喜歡的材料,讓他們成為小小的化學家、美食家,或是調酒師。在混合和調配的過程中,他們會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專屬的康普茶風味,這份親手調製的味道,帶來了最吸引人的參與感。


這SCOBY也有一個神奇的特性:它不斷繁殖,隨著分享,不斷地增多。透過這個過程,大可想帶出一個理念——有些資源越分享,反而越豐富。大可本身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分享紅豆湯,是他十多年前的開端,環台一圈,大可買下一棟百年老房,開始拆屋違造屋時,許多曾經分享過紅豆湯的朋友,紛紛來幫助他,陪他一起蓋房子。透過不斷分享、不斷交換,他最後換來了一個在花蓮赤柯山的一片山林。


童話般地,一碗紅豆湯,換來一座山。


這,就是最具說服力的分享。無須擔心會不夠,無須害怕會不足,因為分享,是最快樂的事。愛分享的他,最清楚這一點。


這也是交換,一切都是交換。


2024/10/30

神奇的雕刻師 aka 神明面相師

每次見到黃大哥,整個氣氛都被他的開朗感染。或許和他的工作有關,每天對著氣質非凡的佛像雕刻,久而久之,好像祥和與愉悅成了他個人標配。

我離他很近,只要對街傳來的電鋸聲,我知道黃大哥又有新的訂單。他最愛在車水馬龍的路邊作業,記得他說過,在那種熙來攘往中,他能更專注心念,如老僧入定般地活在每一下刀之中。那些靜謐的雕刻過程,帶出了神奇的力量,每一尊佛像的誕生,似乎都藏著不可言說的故事。

當學生聽到他說不要迷信,學生露出莞爾一笑,哪有佛具店老闆叫人不要迷信?

他說,對待家中的佛像,要像對待家裡的長輩一樣——不是把它們當作只會靜默佇立的偶像,更是要心懷敬意,主動去互動、去訴說。正如他所言,佛像不會直接伸手幫你,但它的力量會在無形中指引你,安定心靈後,讓你找到屬於自己的明路。

黃大哥手藝精湛,但更令人驚嘆的是他那種近乎通靈的能力。只要看一眼你家佛像的照片,他便能洞察出佛像的狀況,甚至推測出你的家庭是否安穩。我笑說,他簡直像是一位「佛像算命師」,不用紫微斗數、羅盤星象,只消觀察雕像的神態,就彷彿看透了一切。

所有的老行業,總面臨傳承的困境。在和其他店家聊天時,總不無感慨地說,年輕人不願接手這份技藝——或許是因為工作環境辛苦,或許是因為時代變遷,小孩有了更多選擇。

然而,在黃大哥的家庭裡,我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他的女兒和女婿主動回來接手幫忙,親人間的互動充滿默契和溫暖。那份穩定的力量,不僅維繫了家庭,更讓這門手藝在新一代手中得以延續。

陪學生走讀完回家後,我心想著,他為人雕刻佛像的同時,黃大哥也在不知不覺之間,成為了自己家庭中的「神佛」。他的行動與心意影響著晚輩,成為他們心中的榜樣——一位既沉穩又富有智慧的守護者。

所有的一切——他的技藝、他的心境、他的生活——無不互相映照。他就像一位

神奇的雕刻師,不僅雕琢木頭與石像,更雕刻著每一個人的心靈。

2024/10/28

唸好唸袂來,唸䆀硞硞來 -祈全精品廚具

唸好唸袂來,唸䆀硞硞來

-by謝老闆的阿母

(Liām hó liām bē lâi, liām bái khok-khok-lâi.)


一種信念,一種價值觀,影響人一輩子。

謝老闆的母親,給他的這種正向心理基礎,讓從小他面對事物,心中念的想的都是好的。


謝大哥是老實人,很多話他殷切地想要和學生說:

他請大家把握機會,很多事情過了就沒有,很多機會一閃而逝。可愛的他,還不小心說出了在美國的祕密。

他說他有兩次後悔:他老爸安排他當公務員的機會、到成大航太系當技術人員

人的情緒總是多元而複雜,但抽絲剝繭之下,原形盡現。

聽完,我以為他活在懊悔中。


幸好,有學生問他是不是喜歡這份工作,他的回答,拉回了到他媽媽告訴他格言,這個年紀的他,心是甘願的,講到了熱水器、瓦斯爐、油煙機,他的眼睛是亮的,他喜歡瓦斯行的工作,也用他電子科的專業轉進了瓦斯廚具業,當然也為自己創造了很多機會。


他一直都在母親的正向價值觀庇蔭之下。

把握了每一次把事情處理好的機會,面對難成的龜毛的客人讓對方安心,台南的銷售VIP絕對不是當假的。


他是水裡來火裡去的真男人,後悔是謙遜的,認真負責是真的。



唸好的攏總來,䆀的目睭瞌瞌攏袂來(Liām hó--ê lóng-chóng lâi, bái--ê bo̍k-chiu kheh-khek lóng bē lâi.)-by myself



2024/10/22

永康市--拼裝三代元素的性格雜貨店

 


永康市場休市的星期一下午。

本來應該沒有人會理我們,但就如同他說的:「他沒有錢,但有時間。」

阿彬大哥是市場裡的「年輕人」,因為其他人比他更老,他自然就升格成「少年ê」。也因為年紀相仿,他才願意在這個時段和學生分享。

網路上幾乎沒有他的資料。我翻找了一下,只在《菜場搜神記》裡看到蘇菜帶永康國小走讀時,曾提到這位性格鮮明的雜貨店老闆。小人物因為名不見經傳,所以我覺得有責任讓他的故事留在網路世界裡。富人和成功者有很多人吹捧,但悠遊自在的自由人,更值得我們關注。

他蓄著一頭長髮,給人「怪叔叔」的印象。他說,年輕時還留了一圈鬍子,經常嚇到那些被帶來市場的無辜小朋友。有同學問他為何不去外面工作,他笑著說:「外面受雇,頭髮就留不住了。」扣除成本後,他每個月的收入大概在貧窮線附近,但他的爽朗笑容裡藏著「夠用就好」的哲理,讓他成為市場裡的浪漫「性格大叔」。

原來,頭髮是自由靈魂的印記。
突然,我想留長頭髮,摸了一下,才發現我來不及了。

他的攤位第一代是賣油湯,也就是簡單的飯菜;第二代是雜貨店。到了他這一代,他不知道該做什麼,只好承接前兩代的元素。他一週只開一天做菜頭粿、芋粿和碗粿(浪漫的個性不想太累),少少的量,讓人嚐得到古早味。雜貨店裡的商品多得讓人驚訝,在暗黃的燈光下陳列出來,有種過年的氛圍,第二代的氣息在這裡延續。

阿彬呢?他愛喝咖啡,因為認識連鎖咖啡店的烘豆師,拿到好豆後自己愛喝,就順便在攤位賣手沖咖啡。一杯美式四十元,這價位的手沖咖啡品質讓人驚艷:「這麼划算?」他笑著說:「一切都用時間來換,剛好我有的是時間。」


就這樣,拼裝三代元素的性格雜貨店誕生了。

我抬頭一看:「你還有賣雞蛋糕哦?」再看看招牌:「還有礤冰?」

「哈!哈!哈!就什麼都不賺錢,所以才什麼都賣嘛......」

每個人過生活的方式都不同,有人積極、有人自由,有人在社會框架中奮力創業,有人為了保留頭髮,只愛自由。一切都是選擇。我想對學生說的是:「搞清楚自己是哪一類的人,順著本性而活,很多事情是學不來的。找到你是誰,做什麼都會變得精彩且有價值」。


2024/10/21

和「我們是幸福床店」的老闆學幸福




「我們是幸福床店」這個店名簡潔有力,如同店內的氛圍——簡單卻充滿溫度。與顧客間的真誠互動、顧客導向的產品,讓回頭率極高。老闆不僅是第一個將床墊價格透明化的人,也率先將產品送往海外參加綠色認證的先驅。她的客群很簡單,和她一樣,都是追求幸福生活的人。


老闆選擇了一條不易走的路,接手家業——這是許多孩子避之唯恐不及的選擇。然而,她身為第二代,不僅承擔了傳承的責任,更憑藉努力創立了屬於自己的新品牌,成為了「第一代」的開創者。她笑稱自己「靠爸靠得很自然」,這句玩笑話背後隱藏著創業過程中的艱辛與心酸。


吳淡如的專訪曾深入探討她的經歷。若有機會完整聆聽,google一下,你便能理解這條道路上的甘苦。


床墊的背後,不只是專業技術,還包含了動人的故事與不懈的堅持。她不僅專注於床墊事業,更靈活地跨足露營床具,將創新思維融入這個看似傳統的產業,不是贏過別人,而是勝過自己。


談到面對的困難與挑戰時,她顯得從容自若。這些問題,對她而言,早已是過去的磨練,但對高中生來說,仍顯得陌生而遙遠。我們也不禁回憶起自己的年少時光,那時的我們同樣無知、徬徨、充滿不安。


感謝「我們是幸福床墊」的老闆,她讓學生們有機會見識多樣的人生藍圖。希望他們能從這次經歷中汲取靈感,找到屬於自己的一條幸福道路。



2024/9/9

波麗露雜想

聽完,你就知道我在講什麼。(但很久,我想你無法完整聽完)

波麗露雜想
今天,我又向新生介紹了《波麗露》這首名曲。這是拉威爾創作的音樂作品,它是一場呢喃而漫長的對話,從低聲絮語開始,逐漸走向磅礴的交響。不斷重複的旋律,從單一的樂器開始,逐漸擴展到整個樂團的協奏,是一個逐漸成形的夢境。

最初的旋律簡單、甚至單調,如靜穆的湖面。但每一件樂器的加入後,漣漪漸漸暈散,泛起了層層大小圈圈。這時,湖中女神應該出現才對。

《波麗露》那一再重複的旋律。不就是人生?

讓我不禁聯想到古希臘神話中的薛西弗斯。他日復一日將石頭推上山,任憑石頭無情地滾回起點,再次開始無盡的輪迴。

看似毫無意義的一切,猶如音樂中那看似不變的旋律,但隨著新的音符、新的樂器不斷加入,這重複不再單調,反而變得豐富多彩。每一個樂器的聲音如同薛西弗斯生命中的種種變遷:戀愛、結婚、生子、失敗與喜悅,這些看似平凡的片段,構成了他推石頭的生活,也讓他一次又一次地重拾石頭,推向山巔。

生活的重複並不是枯燥的輪迴,而是充滿變化的過程。每一次重複,都是一次新的體驗,一次全新的嘗試。即便最終歌曲會結束,薛西弗斯也將停止推石頭,這些重複且不起眼的過程都是高峰,正如音樂中的每一聲旋律,都因為不同的片段而變得豐富且生動。

耳邊,每年總要播放一次的波麗露再次響起。





2024/9/4

蹛(tòa)蹛廟宇,食食施主,唸經唸來抵(tú)

TO:大哥

蹛(tòa)蹛廟宇

食食施主

唸經唸來抵(tú)


正巧國小短期出家有聽師父說過這句話,或許是對話中師父的謙遜,也有可能是一絲絲的無奈,我無從而知。但在年近半百時,就您提出的問題,比對與年少時的我,現今略有不同的見解。


比丘,存在的意義不是只有唸經,而是正法法義的傳承。唸經唸來抵(tú)或許只是謙辭,應該是將正知正見傳遞下去,才是受人供養後的互利。



曾讀過法句經中有提到:

善調手足與言語,最善調御身與首,心喜善住於三昧,獨居知足是比丘。


而比丘也應當知瞭,外在五根染五塵當中,止觀當下的身受心法才是修行的竅門。尋著象跡始能尋得智慧之象。而此種自洲自依法洲法依的概念、正法要的想法,也要有不懈怠的僧人接棒傳承 。


不論在家、出家,心喜善住於三昧,能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滅道跡、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者,自己受於佛教正法之利,一定會在生活中實踐,而且能感染他人,讓別人也趨向此道,都是廣義的沙門,都是佛之弟子,我們都是。


多言,與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