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9

不要不自覺,不要不經意

你的行為之中有多少「不自覺」的行為?

行為除了身體的行動,念頭也是種行為。再問一次,你的行為之中有多少「不自覺」的行為?

不經意,是指不經「意念」後的「意識」作用,躲過了「知覺控制區」的中性審查而產生的行為。

拿手機滑了IG、捉了一下頭髮、隨口講了句幹話、腦子中又出現的某些場景...。


為何「知覺控制區」的練習很重要?六根引發的知覺,在清楚知道時得以如實看到,如實就不會輕易流入習氣之中(不會落入舊習性中)。

耳朵聽到一句中傷你的話時,「知覺控制區」若不是中性地觀察,就不小心落入生氣的習慣中。

跑步時,超痠的肌肉讓你很想放棄,「知覺控制區」若不是中性地觀察,你又落入了放棄的習慣中。


自覺,就清楚了。

六根都清楚就離煩惱了。不要不自覺,不要不經意。






變換所緣-雜念也能所緣。

意念,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一。

雜念出現時,是意在作用。雜念出現時,能以此念頭為所緣。

所緣就是以此為作為你觀察的對象,說實話是因為「抽離」的緣故,當你一切都「抽離」著看時,就是正念了。遠遠地看著來去生滅的念頭,如實看著。


雜念也能所緣。



2022/1/11

何時要關掉腦子內的念頭?

滑著IG、Facebook、Youtube....,我們總是不經意地讓這些資料在眼前,一個接一個,這些刺激物好精采、好有趣。直到夜已深,直到發現該做的事沒有做。

多吧胺,是讓腦子很HIGH的東西,而這些算是「廉價多吧胺」,容易取得,但.....我們知道這對我們沒有太大幫助,只是不斷在爽,爽完再爽。

何時要關掉?


闔上眼,我們的思緒也是如此,一個接一個,回憶、片段、未來、懊悔....。精采程度不亞於手機內的內容。而我們就不斷被這些念頭餵養,沒有靜下來感受身邊的一切,沒辦法好好專注在當下。


何時要關掉腦子內的念頭?

關掉就是斷煩惱的開始。






古道探跡 -大凍山曾文水庫縱走


「真正的死亡是---沒有人記得你」。走在山徑古道上,電影「可可夜總會」中「Remember Me」的歌詞突然在耳邊響起。

漫步在老地圖上的路跡,依著GPS領路,我們回憶起了這條曾被「記著」的路。當年諾大的車道,透露當年的榮景,而今由山豬、山羌、猴子...等野生動物所據,少了人,其實物種更多元,更活躍了。再細想,我們只不過把路還給自然,我們僅是短暫借用。

走在這路徑上,有種刺激感,沒有指標會告訴你前面將有路坍了、將有數百棵倒木攤倒在前、將有黃藤阻擋了你的去路、將有山羌在面前一撇而過、還有你將迷路了。

若一切清楚可知,就成了索然無味,風險讓腎上線腺素爆錶分泌。下回,又要走哪?

哪條路線又將在我們腳下活過來。


我記得了,我記得了,所以這古道又活過來了。







「Remember M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0azOIk0Kvg





2021/12/29

苦不苦

年輕時接觸佛教,曾聞「人生是苦」的想法,總覺得有點消極,那若一切都苦,那人生好慘,我們只能一直在苦中作樂?

後來才知道,苦是四聖諦中重要的一環,眼前一切的確是苦,心中意識也的確是苦,但這苦的成因有個重要的先決條件,要有「執取」了才會是苦,「求不得」才是苦。

何謂執取,就是你想要它依你的樣子存在就是執取。那很不巧的我們「不可控」的事情佔滿了生活的大半,那些「不可控」加上了我們的「執取」,就成了苦。

看著桌上的杯子,為何不是水晶杯,如此執取是苦。

杯子裡的茶,為何不是一斤六萬的好茶,如此執取是苦。

看著身邊的一切,無法接受就成了苦。


噪音可以是音樂,孤單可以是安寧

接受了一切,苦就不苦了



2021/11/28

近日教師群組大亂鬥

教師是:

『曾經無知』的人教著『無知』的人。

而最大弔詭是是『曾經無知』的人仍無知,『無知的人』無法不無知。
就這樣『錯誤』帶著『錯誤』迎向未來。

2021/11/25

天目釉

 《鬥茶圖卷》中,瞥見茶席中擺設茶筅、青瓷茶盞、朱漆茶托、玳瑁茶末盒、水盂、蓋碗...等茶器。僅是飲茶,為何如此繁瑣?

以年歲探問人生後略能得知,六根塵相雜下:投茶、注水、出湯、斟茶、執杯、聞香、吐納之中。唯有「欣賞」才能拉回知覺。

儀式感讓人在動作之中,從迷霧心思中找回「我在喝茶」

舉杯端祥天目,色非色的映照。非人力之巧所能加,一切都靠老天爺的恩賜,這是「窯變」所成色。阿含經中「欲令如是、不如是,則是苦」不就是在談著這種不可控的窯變,而就是不可控才有著唯一的美,「欣賞而不控制」才能離苦近樂。

「兔褐金絲寶碗,松風蟹眼新湯」吟著黃庭堅寫下的詩,而古今相照,天目釉色依舊,人事已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