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3/20

我愛下棋,雖然重點不是下棋

國小二三年級時,是隔壁鄰居教會我象棋(暗棋與軍棋)的,那些年沒有什麼遊戲可玩,每天回家就往隔壁跑。每當我「兩耳通紅」地回到家中,就會被媽媽笑:「下棋下輸人家還那麼愛玩」,因為為了要求鄰居陪我玩,只要輸一局,彈5下耳朵,仔細想想那大哥哥還真狠,對一個這麼可愛的小男生下此毒手,居然可以每彈一下都讓我「痛不欲生」,但彈完還是「繼續再拚」。還記得有一天我弟還問我,哥:「你的耳朵會不會被燒焦」。這個問題還真的在我腦子裡想了好多天,害我看到豬耳朵都會怕。

我不算是個聰穎的孩子,一次次總是帶著「辣耳根」回家,就知道我很少能夠贏過鄰居大哥哥。但人在劣勢時總會想一些方式,既然贏不了,就想辦法不要被彈,後來條件交換,如果輸他10局我就要幫忙他煮一碗泡麵。所以,我很小就開始接觸廚房,因為「一包泡麵加一顆蛋」,我就可以不用擔心「耳朵燒焦」了。

兩個禮拜前女兒要我教他下暗棋,從大小順序開始,將、士、象、車、馬、包、卒。台語口訣也讓他有點頭昏,每一步都要想很久。一開始我只要閉著眼睛就能夠輕鬆獲勝,但是他的學習能力還算可以,很快學會規則,很快開始知道我設的陷阱,很快開始看穿我的計謀,原本能邊玩手機邊和他下棋,現在一個不小心就會被逼到走投無路(當然暗棋的幸運成分佔很大部份,我應該沒有那麼弱吧)。

 很開心有這樣子的親子時光。
我愛下棋,也喜歡和女兒品味棋局中的營造出的虛擬王國。
我愛下棋,因為專注與否左右著棋局的輸贏 。
我愛下棋,每一棋開局又是新的人生。
我愛下棋,雖然重點不是下棋。
來吧我們再戰一局


世事如棋,乾坤莫測,笑盡英雄。

ps.感謝彥勳帶我們做的雷切棋盤

2019/3/11

『重要』不重要,不重要『重要』----專注與發散模式切換,切換器壞了。執著現前。

重要?不重要?有想過嗎?我們一直被自己騙了,每天有許多被誤認為「重要的大事」,搞得自己一直繞不出來:

  • 今天和別人吵架,回家後一直想著今天的事。
  • 後天要上台報告了,緊張到睡不著。
  • 再來要參加一個重要重要會議,不知道會不會出錯?
  • 今天一個討厭鬼讓我很生氣,他為何要這樣對我?

…..

我們就這樣一直想著這些重要的事,一個個重要的事經過,一個個又出現,我們的腦子,好像怕我們安逸下來會無聊,腦子不斷依附著「重要的事」,以為非要吸著「重要的事」的奶水,直至生命終結。明明都知道,但還是忍不住不想,還在無法控制?


除了大事之外,我們身旁仍有許多認為「重要的小事」:先看一下LINE、先玩一場網路遊戲、先把韓劇看完好了,先處理明天去哪兒玩.....。這些也控制著我們平日的思緒,就這樣被牽著,讓我們也鮮少有清明的時刻。

我們的腦袋瓜被這些重要的事佔滿了,我們無法有太多空間去思考其他事。人們學著和電腦一樣多工,同時處理著這看似重要的事項,多麼混亂與不堪。但人似乎無法理性看待一切的事物,太容易被眼前事物與情緒影響,安排入眼前待辦的事項泰半都不是重要的。而那些重要的事,根本也沒有那麼重要。


別想得太美,我們的腦子比我們想像的更弱,除此之外,居然這水母腦也常把「重要的事」當作不重要。我們身邊有哪些被認為「不重要的大事」?運動是重要的事、孝順父母是重要的事、上面交待要處理的公文、老師派的作業、接下來的考試是重要的事...。
細細觀察,我們又主動地把這些重的大事,故意縮小,故意遺忘,故意讓它不在腦子中出現。

別笑,應該要準備段考的同學們,你居然還在「神魔之塔」?
別笑,快一百公斤的你,居然還在吃雞腿?
別笑,作業沒交的你,還在滑手機?


試試看讓事情沒有重要 、不重要,心平氣和去把身邊的事情安頓好,一件一件沒有分別心,用沒起伏的心情來處理面對所有的事。看清楚每一個念頭的空隙,不讓認為重要的事情,佔滿你的頭腦,不讓認為不重要的事情溜出你的腦子中。因為要在腦子排了優劣,就有了心急或散漫。心急了,就無法專注在每個事件上。不在意了,就什麼就故意不理了。

曾看過一公案,提到:「饑來食,睏而眠」,也就是事情來就做,沒事就休息。這句話好簡單,但若真的能如此,我們才能真的真的掌控腦子中「專注」與「發散」的能力。

事沒有好壞,出現了,就處理,不挑不選。念頭來了,沒有什麼重要的,沒有什麼不重要的,一切齊一,一切平等。從容是沒有快慢之分,是沒有重不重要之論,齊一,讓心不受起伏。不只對人事物要除去二分,對自己的念頭也要除去二分,除去急緩二元的分別。專注在目前能做的,唯一能用力的當下。

老子提到:『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用力了,用盡了,就無法長久,細綿滴水之力,才是長遠之道。我們的心若能以平常心待萬事萬物,沒有大驚小怪,振幅小了,心也靜了。


切換器壞了。執著就現前。執著出現,就是通知你該進廠保養了。

2019/2/3

旅遊與工作....別忘了你正在幹嘛


我愛旅行,每年寒暑假,我盡量旅行,在台灣、在國外,在山上、在海邊。我似乎在找一種平靜,好像在找一種與眾不同,每一次都好像已覓著,但其實什麼也找不著。

人們工作時總是想著放假,有位同事很會算日子,你問他還有幾天放寒假,他能立即說出還有幾天幾小時。但真的放假時呢?在旅遊的路上,真的輕鬆?在的平靜?或是每天待在家中,真的能有真的快樂?

旅遊是為了工作工作是為了旅遊,這是常聽到的話。

記得蜜月在帛琉的第一天,我居然想著的是四天後假期就結束了,我竟無法好好享受唯一的蜜月當下。在旅遊好好專注在旅行,工作則專心工作, 就不會渴望旅遊,在不會在放假時無聊,能夠專注在現在的每一個時間,進入安時處順哀樂不入心的狀態。

所有事物的價值本身都是屬於空性,也就是放假不俱有好壞,工作也是,體會出沒有好壞世界,看出沒有所謂優劣之選時,你心情起伏應該就小了。
而我試著如此。

現在正在放假,我就好好放假,享受目前唯一能把握的時光。

2019/1/31

從眾 非從眾

走在惠蓀林場祕境往北港溪溫泉路上,我與同事討論著這個話題,我們的旅遊地點屬於小眾市場,一般人見到禁止進入的告示,就會『回頭』,而我們則是『頭也不回地』往前衝。因為我們有做過功課,知道往裡面去,有一般人看不到的美景。

當然我是冒著被『守法老婆』唸到臭頭的風險,直到見到與我們一樣違規冒險的人,她才不再有愧疚。〈現在瞭解學生成群結黨時,什麼都不怕,什麼違規事都敢做的心情了〉

一直以來,我們喜歡避開人群,喜歡往人少的地方去,而我們自以為自己有著不從眾的行為,仔細想想,也是落入另一『眾』,從『大眾』、『小眾』不也都是從眾,我們自以為與眾不同時,我們也只不也是在從『另一種眾』?

而多數人在喜歡一種旅遊方式時,就會產生『排他性』,也就是往山林裡鑽的人,有極大可能不齒那些逛百貨公司的人;那些往大景點去的人,或許也會覺得那些努力走七八個小時才到祕境的人是瘋子。

從了一種『眾』,像著了一種『魔』,容易就看不到其他的世界,也享受不了不同視野角度的美景。若我們什麼『眾』都能去走走看看,那就哪兒都是我們的天地,哪兒都快樂了。

ps.娶老婆也是從眾....噓
〈註:我的家庭真可愛,老婆也很讚,文章中常出現貶謫老婆的段落,別太認真〉

2019/1/19

該有偏見就偏見,該有包容就包容

在網路上找了一下維基百科中「偏見」的定義。「偏見」指的是不給別人以公正的考查便貿然作出判斷。這種判斷沒有任何證據,只憑先入為主的成見而然。

利用這次學分班作業的機會,檢視一下屬於自己的偏見,這兩個字在腦子中繞了一個多月,也和老婆請教,由她的角度來看,我的身上常出現什麼偏見。她回答說:「自以為是、無可救藥的自戀、完全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對我而言,她的答案100%都是負面的。想不到,結果是那麼讓人沮喪,原來自己是如此的不堪,原來自己是這樣的可惡。

但是,我相信,老婆對於我的批評一定也是屬於「偏見」,任何言論一定都是偏見,我也試圖闡釋屬於自己的認知偏見,兩種完全不同面向的偏見,也讓這「偏見」這兩字洗脫汙名。

一、 如果人沒有偏見那如何選擇面對面前的一切?
愛情,本身就是種偏見。擇偶期時出現的女性有這麼多,我們因為自己的偏見而開始進行分類,這是「良家婦女型」、「可愛型」、「兇猛型」、「溫柔型」、「血拚型」....。如果不是偏見,若經過公正的考查與判斷,如果沒有先入為主的成見,我如何會選擇「兇猛型」?所以在某些時候偏見是好的。

偏見是存在於自己原本的價值觀中,而這些價值觀也引導我們往自己認同的方向前去,「認真讀書會有好的未來」,這價值觀在與我們不同想法的人眼中應該也是種偏見,而這偏見才不至於讓我在求學過程中還算努力。而這時候,偏見還是好的。


二、發現自己的偏見,進而學會包容
「偏見是無知的產物」-威·赫茲里特。當我們自己所認為理所當然的事物被打破了,那就是我們開始思考的時候。也是因為這樣才有機會從無知中走出。從自己的教學現場來看,年輕時見到懶散沒有上進心的學生,自己總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看到不負責任的學生,心中總是恨鐵不成鋼地對他們發飆,我貿然地作出了判斷,這就是不好的學生,這都是他們自律不佳所引起的,這些都是他們不夠努力。我錯誤的認為學生應該有選擇權,應該有選擇變好的能力。這種偏見,是不好的。

當開始學會關懷學生時,走進學生的心時,發現以前的認知是有多麼可笑,家庭背景造就這樣的孩子,親子關係讓學生成為這個模樣,只有知道自己存在著偏見時,才開始學會「包容」。當開始了包容,才有機會改說進學生的心坎中,才有可能產生改變。


偏見,讓自己在決定與判斷時,能快速而不用太燒腦,偏見卻也在這樣快速中而忘了包容,忽略有其他等同的意見與看法。將「人是有偏見」放在心中,用這樣的視野去看世界,讓自己的想慢一點,思緒在腦子中多繞一會兒,氣度自然不同,作為自然成熟。

該有偏見就偏見,該有包容就包容,打完收工。




2019/1/17

原來,面對人際產生的『退』,其實是為了修心性的『進』

菜根譚心得 --立身高一步,處世退一步

20多歲時在軍中服役,記得那時,常半夜在軍械庫前站哨,大大的夾克中裡面偷偷藏著可以讓自己從現實禁錮中逃離的小小書,其中,「菜根譚」也曾伴隨著我許多漫漫長夜,心中嚼著菜根,思考著人生的味道。我知道這本書是寶貝,是為人處世的教戰手冊,但那時年歲尚淺,見識少到可憐,這些句子看起來都是似乎有理,但又有說不出的抵觸。

因為課程的緣故,又再一次再一次接觸到這本書,果然時間、社會、環境這些巨大的刺激之下,才能教會我們屬於真正人生的東西, 提早知道了,不一定能夠真的清楚,提早看到了,也不一定能夠做到。 選擇當年看不太懂的句子,這兩句又是儒家又是道家,搞得我混亂的句子,要我努力一步又要我退一步的句子。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塵裏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達;
處世不退一步處,如飛蛾投燭,羝羊觸藩,如何安樂。


從文本中,我來試看看說明該進與該退的兩大設定:

1.立身要進:面對自己柔軟心靈的修練武功
『立身』,『立身之道』是修養自身奉行道義,也就是往內心修練的部份,面對自己目標總要高遠,雖目標太遠不至於傷,太弱也不至於亡,但在心中總有根支柱,支撐著自己往真善美的境地邁去,此處指的是立身,應是指面對自己時要用的方法。修練心理素質是要往前一步的,立志與練心是千萬別客氣的。

2.處世要退:面對與他人互動的生硬世界法則
『處世』,是待人接物,應付世情,李白曾說:『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若真的能如李白的觀點看世事,都是夢,那何必要自己的處境去投燭、去觸藩,這不就是件危險的的事。 人際互動中,太盡則傷、至弱而活。過於尖銳與強悍,在人間修羅場中,就容易折斷與早夭,至少,那把內心的「刀」,一定容易鈍。



活著,我們要讓自己的心往前,但在面對人際互動我們就往後,居他人之所惡,處世要曲而有彈性;立身要直而有定見,當外曲而內直之時,我們始可順著時勢環境做事,輕鬆自如。

原來,面對人際產生的『退』,其實是為了修心性的『進』呀。


2019/1/2

扣問生命之道

今天,有位充滿智慧的老師給了我一個思考的機會,她希望從我寫的文章中,挑出談論有關於「初心」的文章,我胡亂猜,可能是要為了給學生或給自己打氣用吧。但從所有的資料庫裡面,我竟然只能夠找到只對於愛,或的對於人性;對親情所保有的初心。

我居然找不到我於工作上所謂的「初心」,我好像也沒有要同學去堅持自己所謂「初心」。

於是我進入燒腦模式, 花了一個下午去思考這個議題。我發現對於教書這個工作,我所抱持的初心是模糊的。我並不像有些優秀的老師有遠大的夢想和目標,要教學生什麼樣的技術,或讓學生參加競賽得到很好的名次,或是讓他們能夠考上很好的學校,或者擁有全世界最厲害的技能。我仔細想想自己真的很糟糕,在大家常掛在嘴上講「初心」時,我好像真的找不到實質的「初心」。

幸好,我有多想一會兒,找了一個可以解釋得過的理由與說法,不然就快要切腹了。

或許,在我的學習歷程中建立起來的價值觀念,認為人應該有一個最核心的價值。在我的價值觀中,考上好學校或者成為全世界最厲害的人並不是我追求的目標, 所以一直以來我的初心也不在這兒。我為何要教書,教書所為為何的答案也不可能往這兒去找。
因為我知道當你成為世界第一時,達到你設下的目標時,心不夠強,可怕的事就會跟著出現,你下個目標又將出現。

下午泡茶時同事提到的「真善美」的價值,或許這才勉強算是我教書的「初心」,我想要帶學生,經由反思去精鍊出最佳品質的人性。或許無法每個學生都能接受,至少這是我教書十多年來沒有改變過的。


「初衷」這兩字,讓我思考的是,我到底是屬於哪一類的老師?我是啟迪型的老師,屬於愛思考型的老師,屬於探索自己型的老師。這些角色我一直都沒有變過,我一直都沒有忘,也一直都在做。我的「初心」是生命底層的東西,不是選一個行業,不是做一件事的初心。而是我活於世上顛撲不滅的概念,不用努力維持,不用奮力去拚命,我一直都在這路上,在找自己,在帶學生找自己。

也因為我的「初心」如此『形而上』,所以在呈現的形態上才會不斷變異,或許年輕二三十歲時表現的是「嚴厲」,在近四十歲的最近是「關愛」,我知道,我會與時俱進,面對不同的學生,用不同方式與說法。本質不變,呈現不同...............。

那學生要不要「莫忘初衷」?這要回到問題的假設來說,如果那個初衷是有熱情的,是真的一輩子的志業,那你根本忘不了,根本不用人去提醒,根本不用去堅持。除非,一切的一切都是不甘願,那可能要再去追問的是,目前有哪些是能讓你充滿活力的事?那就去做吧。你知道嗎?找到了屬於你的「初衷」,是一輩子放不掉的。



留下此文章或許能解答自己與那位老師的問題。

我會繼續寫下去,這也是初心,與我初心的價值觀一致,不斷探求與扣問生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