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1

用生生不息來處理生死難題

中國人的生死觀:生生不息

生死態度在每個人心中都有答案,最近讀到王邦雄的說法, 中國人是獨特的民族,將自己的生命寄託在新的下一代,而上一代的生命也由我們來承接, 如此一來何有死亡?完整的個體就在『祖先』和『祖孫』的接力之下完成, 那何來恐懼? 如果這樣角度來看,就清楚中國社會為什麼要努力留遺產給下一代了,這些血脈是我們的延伸,積累的資產是為了誰?最後為了自己,為了由自己而出的生命整體。

儒家世間是用生生不息來處理生死難題, 只要不斷的生,就不會有死的壓力。那你呢?

2018/11/3

補襯

補襯

今天談到的以『二元補襯』來取代『二元對立』,互為主角而沒有對錯與好壞。最近在聽紅樓夢的課程,很有趣,也在談這。

任何事物只有在系統整體中才能獲得意義,並把結構分析作為觀察、研究、分析事物和現象的思路方法,力圖發現事物背後的結構模式。

「作者已死」是羅蘭·巴特的著名口號。 作者對於作品的形成沒有太大的作用,是讀者的閱讀對於創造性文本的產生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讀者在閱讀時應該採取一種「評註」的方法,去發現作品的新的意義,及形成一個新的創造性文本。

在讀小說如此...在讀人生這樣應該也是有趣

品味人生時應該採取『新註』的方法,來發現人生新的意義,成為新的人生觀。

別林斯基:「在論斷中必須避免各種極端。每一個極端是真實的,但僅僅是從事物中抽出的一個方面而已。只有包括事物各個方面的思想才是完整的真理。這種思想能夠掌握住自己,
不讓自己專門沉溺于某一個方面,但是能從它們具體的統一中看到它們全體。」

無論是聖賢或誰,這些接觸,互動過的人都成為幫助我們建立更完整資料庫的一部分,都是我們貴人.......讀這人生小說的人,才是有解釋權的人,有人就不想以貴人看

2018/10/19

冏境與畏途

生存於世上,許多的不安,是與自己的價值觀衝突,不只死亡的態度,還有對苦難的看法,一但將死視為畏途,那如何安心上路?一但將苦難視為冏境,那如何坦然面對?

2018/10/11

心中的『素還真』- 儒、道雜想

「半神半聖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賢,腦中真書藏萬卷,掌握文武半邊天」。這是小時候許多人與我的共通的回憶,那時為了怕和同學之間沒有話題,怕因為沒有看布袋戲而被排擠,強迫背幾首主角出場時的口白。而這,不用特別說明,是素還真的招牌出場詩。

而截至寫這文章的同時,我才深深體會到,原來這號人物是通達儒、道的高手,原來,在布袋戲中,也在指引一條人生的明燈。或許素還真,也真的代表了許多中華文化的統合,最終儒、道思想的揉合。

儒家和道家是中國傳統既「顯學」又「隱學」的兩大主要力量, 在中國人的心中,或者誇張一點地說,在我們基因裡,也都流淌著這兩個重要哲學思想在血液中,不小心都一直在左右我們的決策與思維,「聽天由命」、「仁義禮智信」、「福禍相依」、「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些朗朗上口的口頭禪,也是我們離不開的華人精神世界,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儒」,也都有「道」。而如同光頻一般,有人往「儒」偏,有人往「道」偏。

從小父母親對我的教養應該是屬於儒家積極向上的方針, 在社會中要當個有用的人, 要努力做學問及求知識,要增加自己的視野, 希望將來能夠成大器,最好也是能成大功、立大業。在父母親殷切切的教育觀念下之下, 在師長耳提面命的督促之下, 自己成為一個聽話認真的小孩,也或許俱備這樣特質的人,在求學、求職甚至於教師甄試上機會是比較大的。但幸好,年紀稍長在工作壓力下,嚐到了道家獨特且似乎能讓人身心輕鬆的滋味,原來還有另外一種存活在世界上的方法,原來在消解自己之後,才成為真正「逍遙」。

我常思忖著如果小時候沒有了儒家積極向上的力量,我是不是能承受得了考試的壓力?還是否能謀得一份似乎還不錯的好工作?反過來想,如果在長大成人之後,少了形而上的心靈洗滌與生命的看開,我的生活生活會有多麼的苦悶與無助?再反過去思考如果我從小就接觸道家的思想,我的人生又會是如何? 搞不好會更睿智?又或者搞不好會進入了一個虛無縹緲的人生境界?

在教學的現場當中需要不斷的接觸學生, 有一些不會讀書的小孩,有一些認真過頭了壓力過大的小孩, 如果如果我試著將這兩群人投射成為小時候的我,經過一段燒腦的過程之後,突然發現這個題目似乎有解。面對不同的學生,我們投以或儒或道不同的心靈良藥,就如同每一階段的我,適用各種不同的想法。

每個人,都將在生命中得到屬於他自己儒道思想的滋養,都將成為自己心中的『素還真』

2018/10/9

嗅世界

與老婆小孩於社區中散步著。我們比賽著我們的味覺,看看我們能嗅出什麼世界?

食物的味道
陳舊的味道
發霉的味道
雜亂的味道
柴油的味道
香煙裊裊 的味道
狐臭味 的味道
綠油精的味道
酒的味道
潮濕的味道
腳踏車騎士身上的味道
飲料店的茶香味
秋天的味道
小吃攤的味道
水溝發臭的味道
塑膠皮革味道

用眼看的世界與鼻子聞到的不同,換個方式感受世界,也異常有趣。

只有現在,我能盡可能地保持覺醒

那天,昏睡十五個小時,夢中往來復去多少不同的場景,有各式不同的人物,而我竟只能按照那夢的片段來思考、來說話。那些我們自以為的主自能力,自覺能力?都在自以為擁有的當下喪失這些能力。

一切都是因為習氣和因緣在左右我們的行動,能夠不被這些東西所影響時,你才會是真的你,每一個夢的片段我都無法操控,每一個過往的自己片段都沒辦法左右。

只有現在,我能盡可能地保持覺醒

2018/10/5

『自然』中的蝶

《別讓我走》(《Never let me go》)影片心札

回憶是經由畫面與畫面相互映襯,最後一幕,小時候最歡快的時光與眼神,映對著最後男主角生命終結的畫面,那愛的最初與最後,都能直視,都能在對方眼裡留著,好美。

或許,我們應該學習這奇幻劇情中的男女主角,他們學會認命,面對自己生命的擺佈而接受,或許他們可能得到可延長的生命的機會,但是終究還是要面對死亡的臨到。 每個人都離不開死, 因為生與死是生命的一部分,既然是生命的一部分,那就是屬於自然,既然屬於自然,那我們就無從干預。那視以重要的生命延長,也只是延伸的徒勞。

很多影評有提到人性的貪婪,對於複製人不人道的對待,但是我們何嘗不像是這一群複製人?我們被社會給操控,被社會給利用 ,有多少人活出自己?多少人了解自己?多少人可以超脫恐懼 ?在現實的人生當中,我們捐出去了不是器官 ,我們捐給這個運轉不停的機器,是無窮無盡的慾望。

自由的靈魂能夠讓人離開禁錮我們的身體,因為夢、因為愛,讓生與死產生了連結,而如此,生或死就不那麼可怕了。身命殘破後,能化身為蝶,化物為夢中的振翅隨風的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