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8/1

跨境

台中的慢旅節奏-跨境
每一段人生旅程,都懷抱著不同的動機。年輕時,我們為了自己、朋友、戀人而出遊;如今,更多的時候,是為了孩子。 這次來到台中為了陪孩子參加營隊,卻意外得到一段慢下腳步的時光。

十五年前,台中對我來說,只是工作的中繼站,每週固定來、匆匆走,不曾駐足太久。這次,能放慢節奏,走進城市的縫隙,感受那不易察覺的人文體溫。

走了
第二市場:好吃的食物讓我恨不得變成牛,多出幾個胃。
第三市場:有趣的美容一條街,讓原本沒落的市場,也美了起來...。

還去了帝國製糖廠、東協廣場、青草街、林家花園、文化資產園區...。


但這篇主要來記錄東協廣場。
認識東協廣場,其實是讀了——胖胖樹的《熱帶雨林》。書中提到這裡是一個東南亞文化匯聚的場域,對味道、香料、kx化敏感的我,幾年前標記了這個地方。原來,在台灣也有像「中國城」那樣屬於異鄉人的文化聚落。

東協廣場的前身是日本時代興建的「第一市場」,1990年代改建為「第一廣場」。隨著時代變遷與商圈沒落,原本冷清的大樓,在2000年代後卻因為大量東南亞移工的到來而重獲新生。2010年,東南亞購物美食廣場成立,2016年正式更名為「東協廣場」。

對許多來自越南、泰國、印尼與菲律賓的移工來說,這裡就是他們的「第二個家」。他們在這裡買得到家鄉的香料與零食,吃得到熟悉的河粉與椰奶雞,買得到紅毛丹,有台灣沒有的蔬菜,當然能說得上自己母語〈這很重要〉,看得見同鄉的臉孔——這些情緒的連結價值,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深很多,只因為我們沒有陷入離鄉背困境中。

東協廣場位在台中火車站旁,交通便利,是移工們每週日最期待的聚點。每逢週末與發薪日,最多有上萬名移工從中台灣各地聚集於此。這不只是購物中心,更是一場跨國族、跨文化的社群共振。有選美比賽、歌唱比賽...精采 。

在國外,人都會需要安全感,我們希望別人有同情與共感,希望別人尊重我們的人種與文化?

在台灣呢?他們只要走出工地與照護的家庭,也會也是個完整的個體,在這兒他們也是主人,是和我們共同生活的台灣的人。



 

2025/7/9

一起侘寂吧

「心靈簡約就能心滿意足」
今天帶家人去吃飯時看到這句話,很老生常談的一句話。
我們如何知道自己不簡約了?我們何時能心滿意足?

原本以為日本的佗寂風只是一種日式的風格,因為為了裝修自己的房子才接觸到的名詞,但讀了店裡的一本書,才知道是一種態度,而這種態度和自己一直信奉的價值觀是相同的。

侘寂風的核心精神

  • 簡樸自然:追求簡單、低調、不浮誇的生活方式,重視物件的本質與原始質感。

  • 接納不完美:欣賞事物的缺陷與不對稱,認為殘缺、舊化、自然痕跡也是美的一部分。

  • 慢活細品:鼓勵放慢腳步,細細體會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與片刻。

  • 留白與空間:在空間與心靈上都保留餘裕,讓人有喘息與思考的餘地

  • 接納人生的不完美與無常,從孤獨、寂靜中體會內在的平和。

  • 在繁忙或困頓時,學會放下對完美的執著,享受當下的簡單與安定。

  • 以謙遜、低調的態度面對世界,珍惜當下的每一刻



其實就是李竺芯的歌拌拌咧,歌詞中的,那一塊讓人可以安心的小地方,那兒就算外境如此動盪,都是心靈的定海神針。

一起侘寂吧

2025/5/31

「運河無崁蓋」--你去死一死


這句俗語在我的故鄉是:「虎頭埤無崁蓋」,反正在罵人,就罵在地聽話懂的詞彙,你們家都怎麼罵?


因為今年參加了龍舟賽,所以找了些資料讀,想說在划龍舟用力吶喊時,多點深度,在活動內涵中能再加一點「假掰」的氣息。


想起了最近買了一整套的歌仔冊,翻找了一下,果然有這本台南運河的奇案歌,這種淒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一直是八卦排行的前幾名。


女主角,姓陳名金快(看來聽起來有金塊的不一定會有錢),自幼喪母,為葬母賣身至餅店為婢,後又被轉賣至新町(日治時期風化區)成為藝旦。陳金快小時曾得男主角-吳開利五元之助,多年後在妓館重逢,兩人相愛,但因現實阻礙最終選擇跳運河殉情。


「運河奇案」故事簡單,它是一種高度符號化的民間傳說,符合許多「悲情女主」、「不幸戀人」、「社會無力感」等敘事模式,當然也讀出無奈,在舊社會思維的單一窄化,只有殉情一途可走?女性被物化及其微弱的自主性也是讓人深思。


所以,日據時代開始,很多人跳運河殉情自殺,新舊故事及電影強化了這種行為的浪漫,怎麼禁也禁不了。加強了巡邏、祭了神、拜了鬼也都只是徒勞。


後來竟然是因為運河太臭了,臭到沒有情侶想在這自殺,可能臭味讓這行為不浪漫了............。原來一切都是為了愛。


完了,運河最近比較不臭了。附近夜景也變美了....而且沒有蓋蓋子。

還是勸大家別來跳運河自殺,泡了水,會變醜,一點也不浪漫哦。


ps.今年龍舟賽雖然在預賽就被刷下來了,但很開心,巧遇二十年前導師班的學生,很 巧在同一場次比賽,正好被我們電假的,謝謝建閩偷偷讓老師。





2025/5/9

讓刺激成為老師,而非主人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的大腦幾乎隨時被聲光、社群動態所淹沒。刺激原本是人與世界互動的橋樑,但若缺乏覺察,它也可能變成讓自我不斷「證明自己存在」的成癮來源。對略懂正念的讀者而言,重新審視「刺激—注意—自我」的關係,能幫助我們把日常觀照落實到神經與哲學層面。

「我的經驗就是我同意去注意的事物。」沒有選擇性注意,經驗將是一片混沌。

也就是說,大腦透過「抓取刺激」來剪裁世界,並由此塑造出可被辨識的「我」。 曾看過一個實及,當人的感官剝奪,一旦外部刺激被拔除,受試者很快便出現焦慮、幻覺與時間感混亂,可見大腦同時害怕空白。刺激之於自我,就像氧氣之於呼吸:過多會燒灼,過少則窒息。

當資訊過度豐富,真正匱乏的反而是「專注的能力」。「資訊富裕造成注意貧乏。」我們若不加篩選,便容易被外部節奏牽著走,耗竭心理能量。

身體為世界之媒介,「身體是我們擁有世界的一般媒介。」所有感官訊號先在身體層面被整合,然後才升至觀念層次。當我們在瑜伽或正念行走中細察呼吸、步伐,正是回到這個最原初的通道。

 所以正念可以從「抓刺激」到「照見刺激」來下手,身為刺激的成癮者,我們往往在無意識層面讓注意力被牽引。正念(mindfulness)則是在每一瞬間練習「覺察而不黏著」:

  1. 看見自動化:當跳出思緒竄起,先標註為「一個刺激」,而非「必須回應的指令」
  2. 回到身體:透過身體掃描或呼吸觀察,把注意力錨定於所謂的「一般媒介」,以此化解資訊洪流帶來的離心力。

讓刺激成為老師,而非主人,刺激既是認知進化的燃料,也是注意力流失的陷阱。透過心理學與哲學的鏡射,我們理解到:大腦抓取刺激,是為了自保與自證;然而,正念提醒我們,真正的自由來自「看到衝動而不必跟隨」。當我們能有意識地決定何時接納、何時放下,刺激就從束縛變成老師,讓自我在更寬廣的覺知中漸趨清明。

彈性其實不是放棄,而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維持

 
在跑步機上,「維持」這件事其實是難度的。
跑步有最省力的姿勢,心思有最佳的擺放位置,維持實屬不易。

維持身材、維持情緒、維持一段關係——但老實說,這些事從來都不簡單。日子一亂、心一煩,就容易崩盤。

再想,再參詳,或許真正能維持的,是那些你真的在乎的「核心價值」——像健康、誠實、關懷、自由這種東西。

它們不像目標那麼具體,卻能在你快撐不住的時候,提醒你為什麼要繼續。

彈性其實不是放棄,而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維持。懂得調整、放過自己,反而能讓你走更長遠。

不是每天都要完美執行計畫,而是在混亂中還能記得自己是誰、要去哪裡。維持的真正意義,也許是這樣吧——當外在變來變去,我們仍能在心裡找到一個穩穩的重心。不是不變,而是變中守一而不亂。

2025/3/21

價格?價值 公平與否

當代餐飲產業正面臨一場價值與現實的拉鋸戰。街頭巷尾,一邊是價格飆高的話題店,一邊是仍賣著銅板價的老攤販;一邊是排隊排到馬路上的爆紅甜點,一邊是默默撐著的家庭式麵店。人們在這樣的光譜中做選擇,但是否真的清楚,自己吃下的不只是料理,還有背後看不見的公平與不公平?

餐飲價格的高低,其背後的原因並不單一。有人將高價視為品質保證,也有人批評這是一場「賺快錢」的遊戲。尤其在社群媒體與話題經濟主導的時代,短期爆紅成為店家快速回本的策略,快閃式經營與高利潤定價已不是新鮮事。在這樣的情況下,消費者似乎成了被動的接受者──明知價格偏高,卻仍「買單」,是因為行銷手法奏效,還是社會對價格與價值的判斷已被重塑?

更值得深思的是,在價格的另一端──那些便宜好吃的小店,是否又真的「划算」?我們可能以為撿到便宜,卻未察覺那便宜的背後,也可能壓低了某個人的工資、犧牲了某份應有的福利、甚至使用了難以追溯來源的低品質原料。不是所有的低價都是不義的,但不可否認,這樣的可能性存在,而消費者往往難以得知真相。

公平,在這裡成了一把模糊的尺。什麼樣的薪資、什麼樣的待遇才算合理?這並沒有統一答案。對老闆來說,「有賺」是合理;對員工來說,「有保障」是合理;對消費者來說,「不被坑」才是合理。三方的合理從來無法重疊,卻又不得不在市場上彼此碰撞。市面上高價誇張的訂價,若無人買單,自然會被淘汰。但當人們持續消費、排隊、打卡,那些定價策略也便得到了「合理化」,即便它不一定真正公平。

市場的動態調節機制固然存在,但它往往來得慢、來得晚。而真正能讓價格與價值趨於一致的,不只是競爭與淘汰,更仰賴資訊的透明與消費者意識的抬頭。當人們開始關心一杯咖啡的咖啡農是否獲得合理報酬,當大家願意為公平貿易商品多付幾元,那才是從「價格導向」走向「價值導向」的開始。

然而,我們也不能一味將道德責任推給消費者。不是每個人都有餘裕去選擇「最道德」的消費;有時候,只是想花少一點吃一頓飽飯。在這樣的現實裡,制度與政策的介入才顯得更為重要。例如勞動保障法規的落實、薪資透明機制的建立、源頭原料資訊的公開,都有助於讓市場更公平。

回到開頭的提問:當定價變得越來越偏離人們對合理的想像,當便宜好吃的代價可能是他人的困苦,當公平難以被衡量──我們該如何選擇?答案可能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一種持續提問、審慎消費的態度。畢竟,市場由我們每一個人共同構成,而我們的選擇,也正在塑造未來的餐飲樣貌。

在價格之上,我們或許該多問一點:這樣的定價,是誰的利益?又是誰的成本?

2025/3/5

知覺線:連續的覺知與心靈自由




 知覺線:連續的覺知與心靈自由

在人類不同的宗教與靈性傳統中,關於「覺知」的修行方式一直是核心議題。無論是佛教的正念(Sati)、道家的虛靜、印度教的瑜伽專注(Dharana),抑或基督教與蘇非派(Sufism)所強調的內在平安(Inner Peace),各種修行方式都試圖幫助人們在變動的世界中維持一種穩定的內心狀態。然而,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的動態環境中,不被情緒與外界刺激所左右,仍能夠自由地選擇注意力的方向?

最近練習出「知覺線」的概念,作為一種動態而連續的覺知方式。這條「知覺線」不是僅僅停留於靜態的冥想,而是一種能夠適應環境變化,讓人在新的刺激出現時,仍然能夠有意識地轉換焦點的修行方式。

知覺線的運作方式

知覺線的核心在於「覺知的延續性」。當我們受到新的外在刺激時,通常有兩種可能的反應:

  1. 無意識的反應——情緒與思緒立刻被新刺激牽引,使我們失去對當下的覺察。

  2. 有意識的轉換——我們能夠拉著「知覺線」,主動決定如何轉換注意力,而不被動反應。

這與佛教「正念」的訓練相近,但更強調的是「動態的專注」:無論環境如何變化,這條覺知線都不會被截斷,而是能夠適應新的變化,在穩定與流動之間找到平衡。

宗教與哲學中的相似概念

  1. 佛教的正念與正定

    • 佛教禪修強調「正念」(Sati),即在當下保持清醒的覺知。

    • 「正定」(Samadhi)則是將注意力穩定於一個目標,如呼吸或慈悲心。

    • 透過「四念處」的修習(觀身、受、心、法),修行者可以覺察變化而不被其帶走,這與知覺線的概念相似。

  2. 道家的虛靜與心齋

    • 莊子提到的「心齋」是一種讓內在保持清明,不受外界影響的修行方式。

    • 「坐忘」則強調與萬物融合,但仍保持內在的核心覺知,這與知覺線的動態覺知相近。

  3. 印度教的瑜伽專注(Dharana)

    • 拉惹瑜伽(Raja Yoga)中的Dharana,指的是專注於一個目標,並訓練心智不被干擾。

    • 當新的刺激出現時,修行者並不會失去專注,而是能夠主動轉換。

  4. 蘇非派的旋轉與記主(Dhikr)

    • 蘇非舞者在旋轉時,雖然身體動態變化,但內在的覺知仍然穩定,如同一條持續的線索。

    • Dhikr(記主)則是透過重複誦念真主之名,維持連續的覺知。

  5. 基督教的默觀禱告(Contemplative Prayer)

    • 修道院中的靜默禱告是一種持續與神保持連結的方式。

    • 這種穩定的內在專注,使信仰者能夠在任何環境中保持心靈的平安。

知覺線的應用與修行方式

知覺線的練習不僅適用於宗教修行,也可以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1. 日常行動中的專注

    • 在走路、吃飯、工作時,練習維持這條「知覺線」,不讓自己陷入無意識的反應。

  2. 觀察情緒變化

    • 當情緒出現時,不是立刻被帶走,而是「拉住線」,覺察情緒的變化過程。

  3. 動態冥想

    • 太極、瑜伽、蘇非舞等動態靜心方式,都是在移動中維持覺知線的一種訓練。

動態的覺知與自由

知覺線的概念強調動態覺知主動選擇的能力,而非被動地接受外界影響。在修行的道路上,我們不僅需要靜態的冥想,也需要能夠應對變動世界的方法。

在這條「知覺線」的引導下,我們可以學習如何在變化中保持穩定,如何在情緒波動中找到自由,並最終達成一種與世界共存但不被世界左右的境界。